1943年4月,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为了反攻新几内亚,精心准备了对盟军空中力量进行绞杀的“伊号作战”。在10天的作战中,日军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损失30%的战机,这种消耗对日渐衰弱的日军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但是,把牛皮吹上天的日军飞行员,却宣称取得了巨大“战果”。消息传回日本,岛国上下一片欢腾,天皇裕仁特发祝捷电报,山本也受此鼓舞,突发奇想的决定到肖特兰岛等地去激励前线官兵。没成想,进了美军的埋伏圈,命绝荒野。
那么,山本为什么坚持去前线?
美、日两军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捉对厮杀,双方的损失都很大,但日本羸弱的国力无法长久保持,主动权渐渐移向盟军一方。郁闷很久的山本,不愿处处被动挨打,决定孤注一掷,重夺新几内亚附近海域的制空权,并坚持到前线视察,鼓舞士气。
首先,作为自己精心设计的“伊号作战”,山本为了避免航母损失,集中了所有的舰载机飞往陆基机场参加这次作战。为了能很好地实现目标,他决定亲临一线指挥,也第一次离开旗舰“大和号”到拉包尔基地,在陆地指挥这场空中角逐。
其次,山本亲自到机场为参战的飞行员送行,这是开战以来的第一次。日军“菜鸟”飞行员们备受鼓舞、士气大振,“绝不辜负长官的期待”。于是,一个个被吹大的“战果”,让山本认为自己亲临前线是值得的,对鼓舞低迷的士气很有效。
更关键的是,“捷报频传”的结果,让山本误认为作战的预期目的已经达到,日军拥有了该海域的制空权,坐飞机到肖特兰岛等地视察的安全系数较高;同时,天皇裕仁“继续扩大战果”的激励,更让他坚定去前线慰问官兵,争取更大胜利。
于是,一份冗长的电文发往巴拉尔、肖特兰等地的日军。山本的行程、时间、地点,甚至吃午餐的时间都在电文中详细说明,简直就是一份旅游行程表。尽管有人质疑电报的保密性,但通信官十分自信说:“密码刚刚升级,美军不可能破译”。
殊不知,在瓜岛海域一艘新西兰轻型巡洋舰撞沉了一艘日军潜艇,完整获得 一本日军的最新海军密码。也就是说,山本视察前线的电文一经发出,就被美军截获。尼米兹如获至宝,击毙他既为“珍珠港事件”报仇,又清除一个难应付的对手。
一场围绕是否击毙山本的争论开始了。
这一天,拿到山本五十六详细行程的尼米兹,既兴奋又担心。开战一年多,“珍珠港事件”的罪魁祸首终于找到,一雪前耻的机会来了;而担心的是击毙山本容易,其继任者比他还厉害,岂不弄巧成拙?同时,华盛顿方面的意见也不一致。
一是,罗斯福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去分析,作为一个强国采取“暗杀”的手段,去击毙对方一名高级将领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更何况,眼下形势对盟军有利,对日本的决战就要开始,这些战争罪犯必须受到严厉的审判,“暗杀,太便宜他了”。
二是,海军部长诺克斯也认为这是一件“不光彩”行动。同时认为,太平洋战局越来越对盟军有利,一旦换一个对其各方面不太了解的人继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举动,这对早已熟悉山本战法的美军,将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当然,以金上将为首的大多数军人主张击毙山本。一方面,山本不光彩的偷袭珍珠港,给美国人留下深重的耻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最好的雪耻方式;另一方面,山本去战区视察就等同于作战行动,他与普通士兵没任何区别。
很快,“为珍珠港报仇”的意见占了上风,罗斯福也认为击毙山本最能提振盟军的士气,更能为自己的威望加分,他决定“干掉这位‘老朋友’”。尼米兹命令哈尔西执行这次行动,哈尔西将此任务交给了其好友——所罗门航空队司令米切尔少将。
米切尔在担任“大黄蜂号”航母舰长期间表现平平,再无一鸣惊人的战果,他将很快淡出一线。接到这个任务,米切尔明白“咸鱼翻身”的机会来了,他将猎杀任务交给第339中队,该中队装备的P-38战斗机,其各项性能均超过日军零式战机。
“复仇行动”在严格保密下进行,米切尔亲自参与飞行员的挑选,并命令:“即使撞击也要把山本座机撞落”。4月18日,18架P-38埋伏在预定空域,全然不知的山本准时抵达,截击只用了3分钟,山本的座机“就像一个火球坠入密林”。
山本之死,无疑对日本海军是个沉重的打击。作为青壮派的“偶像”就这样命绝荒野,日本海军的士气从此一蹶不振;而且,在海军中能与其匹敌的没有一位。事后证明,其继任者古贺峰一、丰田副武一个比一个水平差,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其实,战争的残酷就在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有太多的恻隐之心。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