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韩非子狱中自杀,有个精心策划的内幕?

从《大秦赋》学点啥第25期

“非四十八年已虚度,还在乎这一刻吗?”

《大秦赋》中韩非子面对李斯送来的毒酒,他义无反顾地一饮而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旁的李斯则表现出各种不舍,甚至表情极其的痛苦。

然而言归正史,韩非子狱中自杀这件事并不是简单的自杀,背后有1个精心策划的内幕,而这个操盘手就是在《大秦赋》中让韩非子到死都信任的老兄弟李斯。

前253年,兼修法家、儒家的荀子,受到楚国的邀请担任兰陵令,任职期间他积极的受徒教学。韩非子、李斯就是在这段时期拜入他的门下学习,且在学习中都偏向追崇法家。

物以类聚,荀子门下学习的时光里,李斯和韩非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不过虽然同样是在专研法家,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李斯是商鞅坚定的追求者,法家“法派”的拥护者。

李斯在自己的名篇《谏逐客》中高度赞扬商鞅: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的着笔之下,秦国的强盛全部归功于商鞅。李斯在当丞相之后的政策,也几乎完全是在发杨商鞅之法,譬如他在秦一统天下之后,参与分封好,还是郡县好的讨论时,死守郡县制。同时以郡县制为基础,建立依附中央的官僚体系。

韩非子跟李斯则有较大的差异,他除学法家的“法派”,还修申子的“术派”,法派是以规范平民、动员平民为基础,认为老百姓是动乱的源头。而“术派”则是要求帝王约束官僚体系,管好官员,认为官员队伍才是动乱天下的源头。

正是因为两派都修了,韩非子提出“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认为2个派别都有缺陷,要做结合。与此同时,韩非子自己还总结出了个“势派”。

《韩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认为帝王除要用法去约束百姓,用术权衡官僚,还要用势让天下人都知道法,即要做普法工作,全国教育以法为尊。

从当时的现实意义来说,韩非子的想法比李斯的要全面一点。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当韩非子在公元前233年出使秦国时,秦王曾给予过他高度肯定。

秦王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作为韩非子到秦之前,秦国法家的领头羊,而韩非子一来,秦王就给予高度评价,这对于李斯来说是地位不保的危机。

从史记的角度看,李斯为保住自己地位,他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

《韩非子·存韩第二》: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窥陛下。

李斯先是抓住韩非子来秦的目的“让秦王不灭韩国”,说韩非子的一切想法,都是计谋不可信。使秦王多疑的将韩非子扔进牢房。

其实按照郑国渠的历史经验,对于有大才,且能切实帮到秦国的人,不管他最初的出发点是什么,秦王都会以礼相待,若不是李斯明着点出来了,秦王很大几率不会在意这些,毕竟祖宗先例在。

韩非子到了监狱里面,李斯并没有像《大秦赋》里那样含情脉脉兄弟情。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李斯并没有去监狱,而是叫人送自杀药过去。面对自杀,韩非子也并不想死,他是请求见秦王。但遗憾的是最终没有见到。

李斯既然去送过毒药,可见李斯是知道韩非子不想死,若李斯真心想帮自己的这个同门,此时已是权臣的李斯应该立即收回毒药,全力帮忙请求见秦王。

至于见了秦王有没有效果?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秦王最后可是决定要释放韩非子的,可见只要见了秦王,效果一定有。综上可见,只剩最后一种可能,就是李斯故意不让韩非子见秦王。

韩非子狱中自杀,有1个精心策划的内幕,李斯借秦王的手,活活的逼死了他的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