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脚下的大地正在缓慢地移动,地震主要就是地壳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发生的振动。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有些发生在陆地,有些发生在海洋地区。据统计,全球每年大约会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大部分都是人无法感受到的小地震。人体通常只能感知到3级或以上的地震,低于此震级的只能用地震仪才能检测到。
一般,地震等级越大,其破坏力也就越惊人。一旦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其危害将是巨大的,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们一般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的大小,总共有9个震级,每一级对应的地震能量相差32倍。4.5级及以上的地震通常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地震波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研究表明,地震中90%的伤亡都是由建筑物倒塌导致的。
由于人多地少,现在城市正在向上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建起了高楼大厦。如果发生大地震,住在多层建筑底层和顶层中的人,究竟谁的生还几率比较大呢?
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可能是底层,因为可以比高层更迅速地跑到室外空旷地带。
然而,事情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从地震发生到结束,人能够感知到的震动就只有几十上百秒。在大地震来临时,留给大家的反应时间一般只有10来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除非你住的是平房,或者住在1、2楼,否者你根本没时间从大楼中跑出来。
如果大楼发生垮塌倾倒,要是大楼周围没有足够的空旷土带,即便人从大楼中跑出来,也很有可能会被倒塌的楼体掩埋。现在城市的建筑密度比较大,特别是那些老旧小区,哪有那么多空旷地带。所以说,在城市中,住底层的人并不一定比高层的生还几率大。
当地震来临时,同一栋大楼一般不会存在房屋质量差异,那么决定谁生还的概率更大,则主要取决于地震的破坏能力、大楼的抗震能力和大楼周边环境这三个因素。
据统计,全球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地带。全球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和大洋中脊地震带。而在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有5个地震区,包括20来条地震带。在这些地震多发地区,按要求,建筑物必须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地震。
地震来临时,很多时候你根本来不及跑出去,只能快速找到一个生命三角区藏起来。比如墙角、坚固家具附近,或者是厨房、卫生间等空间狭小的地方。就算房屋最后倒塌了,那么也能大概率的形成安全空间,以便存活及等待救援。记住,地震时千万不要想着乘电梯下楼或者跳楼逃生。
有时候,由于特殊的土质条件,地震会引起土体液化现象,甚至让整个大楼都陷进液化土里。
抛开当地的地质结构、建筑物的坚固程度,一般而言,地震等级越高,震源深度越浅,离震中越近,破坏也就越大。
地震是地球内部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这些能量会以地震波(机械波)的形式进行传递。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叫体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沿地表传播的叫面波。
纵波会导致地面出现上下振动,这种破坏性并不大。但是当地震太剧烈,在纵波作用下,底部楼层更容易崩塌。横波会导致地面出现水平晃动,比纵波破坏性强很多,容易导致大楼倾倒或拦腰折断。而面波是横波和纵波的混合体,能量大、振幅强,对建筑物的破坏性更强。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是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才是很强的水平晃动。
其实,地震中的生还几率没有绝对性,有些人即使住在平房里也有可能在地震时遭遇不幸。在地震多发地区,无论是高楼还是低层,只要建筑的抗震等级符合要求,无论住在大楼的底层还是高层,生还几率都差不多。
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对于同一栋大楼,发生大地震时,还是高层安全些,毕竟埋得浅,能够先挖出来。如果发生小地震,还是底层安全些。一般来说,高层建筑比许多低矮的多层建筑更安全,因为高层建筑的地基相对来说更稳些。
现在人类还无法准确的预测地震,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该也无法预测地震。但是在地震多发地区,通过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以及学会在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都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当地震发生时,留给人反应的时间很短,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才是第一要务。
虽然地震无法准确预测,但由于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很多,可以借此给震中周边地区的人提前预警,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如果预警信息显示的预计地震波到来时间越长,就说明震中距离自己越远。就算没有预警信息,基本上也可以通过建筑物的抖动程度粗略地估计地震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