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回答类似问题时,喜欢凭想象随意编造,且能得到更多的点赞和认同,而认证科学的回答往往不被看好。俺就奇怪了,为什么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听假话而拒绝科学和真话呢?
原来从心理层面来说,假话听了更让人轻松愉悦舒服,甚至更符合自己的预期;而真话往往会让期望破灭,且更让人感到生硬且枯燥无味,听了让人不舒服。但时空通讯历来只讲真话,没法子,愿意听的人就耐心看完,如让您不舒服了,在此表示歉意。但请相信我,只有科学和真话,才能够让人更豁达和幸福。
现在我们就试着从科学角度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遗传学研究的开端。
何谓遗传?简单的说就是生物的复制和传代功能,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就是遗传特性,也就是说老鼠生的后代还是老鼠,不会成鸡鸭。但这种遗传认识在古代还是很模糊的,只知道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状态,至于生物是如何保留其形状和特征的,就不知道了。
一直到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他的一系列生物进化观点被世人知道,生物学研究才真正的开始走向科学轨道。而遗传学的开端却是从豌豆种植研究开始,这一点恐怕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被誉为遗传学之父的雷戈尔·孟德尔,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还是位神父,但却是一个不安于只会祈祷的神父,他曾在大学学习哲学和数学,由于家贫而辍学进了修道院,在教会办的中学教自然科学。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激发和启示,他开始了豌豆的种植试验,初衷只是培育出更好的品种,但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遗传特性,从而研究方向转向了遗传学。
经过长达8年的实验和观察,孟德尔运行统计和数学的方法,获得了豌豆遗传的许多重要特性和数据理论。1865年,他发表了论文,总结出了遗传学三大规律中的两大规律,即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由此,孟德尔被认为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后人把他的两大规律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并将他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但在当时,它的理论太超前了,博学家们很难听懂他运用高深数学、统计学解释的生物遗传学,因此他的理论遭到冷遇。
但孟德尔信念坚定,他预言:看吧,我的时代一定会到来。果然,在他逝世16年后,论文发表34年、从事豌豆实验43年后,1900年,孟德尔时代来临了。
这一年,世界上一些科学家,如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科伦斯、奥地利的切尔马克等,几乎同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定律的非凡价值,这个被埋没几十年的宝藏终于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从此遗传学进入孟德尔时代,这一年被认为是遗传学和生物科学划时代的一年。
后来,通过一代代科学家们不断的深入发掘,终于找到了遗传的重要密码~遗传基因,从此,遗传学从生物遗传机制逐步建立在了DNA基础之上,开启了现代基因遗传学研究的新纪元。
现代遗传学研究在意识意领域尚无突破。
这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失望。这里所说的机体性状研究,就是说遗传学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生物机体特性方面,而由物质派生出来的意识层面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这个结果并不是科学家们不重视精神意识层面的研究,而是意识的本质层面更深刻,科学界对其认识很难有较大突破。
所谓智商就更多的属于精神意识层面,这个遗传是怎样的呢?科学界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
这一点我们从日常生活就能够感受到,只要通过亲子鉴定或者亲缘鉴定,能够知道某人与某人之间的DNA相似度达到多少,就能够知道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有多近;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样貌,很多时候也能大致知道两者之间是不是有血缘关系。但我们不能够从两个人的智商如何,很明确的得到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被誉为科学界的载人登月工程,经过十几年六国科学家通力合作,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破译,让人类明白了自己遗传的许多秘密,从而对人类未来优生优育、健康长寿、疾病防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而且对人类起源的考古、历史、迁徙路线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但这些,都似乎没有涉及人类智商的遗传。那么人类智商到底有没有遗传呢?
人类智商是有遗传的,但迄今只有定性没有定量。
可以肯定地说,人类智商肯定有遗传,但似乎只有定性。这个定性为:一般来说,聪明的父母生出来的孩子,相对而言会比不聪明或智力有障碍父母生出来的孩子更聪明一些。仅此而已,这就是定性。但这里请各位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一般来说”,二是“相对而言”。
从遗传学和统计学上,在这两点前提下,是能够定性的,也就是说1万个聪明父母生出来的孩子,比1万个不聪明或者有智力缺陷父母生出来的孩子,聪明些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大多少没有定量。
但也可以理解为,不一般情况下,聪明父母的孩子也有可能不比不聪明父母孩子聪明,还有相对其父母本身,生出来的孩子不一定有其父母聪明。
这一点历史上有很多例子。
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或者哲学家、科学家,其后代的智力或成就并不一定就会超过其父母;而一些父母智力并不很高的后代,其智力和成就却比父母高。
爱因斯坦是世界最伟大科学家,其父母并没有什么特别。爱因斯坦智商当然很高,其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玛丽克,是塞尔维亚女物理学家,曾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攻读数学和物理,其智商应该也很高,爱因斯坦曾说:“我需要我的妻子,她能为我解开数学上的难题。”
他们育有两子一女,其中女儿和次子先天不足,患有精神障碍疾病,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智商应该较高,是美国著名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教授,但成就比起其老爹来说就有天壤之别了。
由此可以看出智商虽有遗传,但更多的是身体特性的遗传。爱因斯坦次子和女儿的精神障碍,更多的就来自其妻米列娃的家族遗传,她母亲和姐姐都有精神病史,米列娃自身也较为忧郁和内向。
那么,智商遗传的统计学意义。
前面说了,智商或者说智力的遗传是没有定量的,尤其在生物学的意义上,也就是遗传基因的研究上,几乎没有什么定量分析,但在统计学意义上还是有一些研究的。
比如一些研究认为,在一般智力差异变异中,遗传因素大约占有30~80%,智力遗传影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德国研究机构曾对一批双生子进行多次重复智力测验,发现5岁时智力遗传的影响因素约占26%,7岁约占39%,10岁约占54%,12岁约占64%。随着年龄增加遗传的影响会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个稳定的趋势。这或许也是人到老年总有返祖现象(更像自己父母)的原因吧。
那么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孩子的智力影响更大呢?
现在从理论和统计学上都倾向于母亲的影响更大。从生物遗传学来说,人类智力的相关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只有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这样母亲智力遗传在生物学意义上就占有先机。
一般认为,母亲的X染色体基因决定着孩子大脑皮层的发育程度,而父亲的基因则对后代的情感和性格影响力更大一些。这些理论研究还处于摸索探讨阶段,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撑。而在一些科学家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实验,似乎对母亲智力影响力有更多的说服力。
美国有一项研究是对2000个家庭进行调查跟踪和统计,发现孩子的智商与父母的智商有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父母是有区别的,母亲与孩子智商相关性占有44.3%,而父亲则只占41.1%。这就说明,母亲智商对后代影响更大一些,但也没有大出多少。
当然,智商的发育和成长还与很多条件环境相关,如生活和学习环境,家庭父母的亲情关爱都会对后代智力产生影响。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孩子海马体等大脑构造的发育,从而影响智力的高下。因此,遗传因素形成的智力一般只占40~60%,而环境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同样具有40~60%,孰轻孰重,大家可以掂量,最好是均衡发展哈。
至于第一个孩子会得到父母谁的智商更多,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大家可以从上述讨论中悟出其中的一些奥秘。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