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结婚,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领结婚证。错!是买房。
“结婚买房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家里老人如是说。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对“家”的看重。
中国儒家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需要成家立业,要“立业”先“成家”;兼济天下,需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先“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结婚就是成家,一室尚无何以安天下?所以结婚就要买房。
但你如果弱弱地问一句家中长辈:“那您结婚时买房了吗?”
估计他们就会选择沉默,面露尴尬了,因为住房商品化,是什么时候的事,他们一定还记忆犹新。他们也知道,城市居民结婚买房,中国自古还真没这个传统。
01
古代大咖也是租房客
白居易十六岁时带着自己的新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去长安拜见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大不易。”等看完诗,又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事实上,白居易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二岁正式进入仕途职场,任“校书郎”,月薪16000钱,工资不低,但因为是在长安,白居易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在长安城都租不起房子。
他在长安东郊租了几间茅屋居住,因为上班比较远,只好又买了一匹马,他在诗中自嘲说:“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随着官越做越大,白居易的经济也好了点儿,但他仍然租房居住,还是买不起。这一租就是二十年,而且他当官的地方也经常变换,因此他在《卜居》一诗中感叹: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却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直到五十岁时,白居易官至五品,攒了二十年钱,才在一个比较偏的地方买了一所房子。
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圣”杜甫赶上了“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甚至连租房都不能。
直到晚年,杜甫来到成都,才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众筹”盖了一所草房,还在一个大风之天被掀翻了屋顶,茅草被顽皮的儿童“偷去”。
即使在现代人人人都想回到的宋朝,据说一个普通公务员不吃不喝努力工作260年,才能在京城汴京买上一套房。
难怪我们的“全民男神”苏东坡就连儿子结婚都要租房。
苏东坡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他这一生除了被贬谪的地方,至少在八九个地方任职,真正的是居无定所。
这期间他也曾多次回京城述职,都是借住在好友范镇的家里,甚至儿子结婚都是租借范镇的房子。
一直到四十七岁,为了让家人有个安身之所,苏东坡才向弟弟苏辙借了7000贯钱,在江苏宜兴买了第一所房子,当然也是最后一所房子。
借钱给哥哥的苏辙自己也买不起房子,他和苏东坡一样在各地辗转为官,全靠租房,直到七十岁回河南许昌定居,才拿出毕生积蓄,又变卖了家中收藏的书画,用了好几年时间,陆陆续续买下了几处房产。
为了买房,苏辙可以说真是“拼了老命”了,就像他自己在诗中所说:“我老不自量,筑室盈百间。旧屋收半料,新材伐他山。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
不只苏东坡兄弟,大文豪欧阳修、梅饶臣等也都属于“京漂一族”,都是租房居住,而且租房条件极差。欧阳修有诗写他的租房说:“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
可见历朝历代买房都是不容易的。
02
现代作家爱租房
有人租房不买房,是因为买不起,有人却是想租不想买,比如民国时期的那些著名作家。
1923年,鲁迅先生在北京搬出八道湾胡同后,和夫人朱安及母亲租住在西砖塔胡同61号。
那是一个三合院,鲁迅和夫人、母亲住三间正房,仆人住两间东屋,而房东一家老小却只能挤在采光不好、昏暗潮湿的西屋。
鲁迅虽然是租房,但是他当时在教育部当官,薪水很高,家里有佣人,出门人称“先生”,回到家被称为“老爷”。他的房东一家不但没人伺候,生活也比较窘迫。
后来到了上海,鲁迅先生也是一直租房居住,并且在租来的房子里完成了许多名著作品,直到去世。
如今,鲁迅先生在上海最后租住的寓所成了上海鲁迅故居纪念馆。
女作家冰心在北京的租房时间最长,不过是在她小时候随父母居住时。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从1931年带领家人到北京定居,当时他任职海军部的司长,后来又升职为海军副部长,是真正的高官,但他们一家租住在东城铁狮子胡同剪子巷长达16年。
堂堂副部长携家带口当房客,真是天大的新闻,可在当时并不会成为新闻:第一,民国时代很多高官租房,租房并不是什么丢人事儿;第二,租房并不代表穷苦,有房并不证明阔气。民国好多房客比房东更阔气、更有地位、更受社会尊重。
提起著名的租房客作家,怎能落下张爱玲。
张爱玲曾和姑姑、母亲住在上海静安寺路192号(今常德路195号)的爱丁堡公寓,胡兰成就是去这里拜访她,吃了闭门羹。
后来,胡兰成终于走进张爱玲的寓所,他震惊不已,那房间的华贵使他不安,虽然家具简单、也不算很值钱,但胡兰成感觉到了一种带着刺激性的现代的新鲜明亮。
就是在这里,张爱玲写下了著名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
张爱玲小姐的讲究真正应了那句话:“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是自己的。”
这些著名的作家们长期租房并不是因为买不起,除了时代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习惯,不追求安逸,正是作家该具有的特质。
03
我们的父辈,城里靠分房,农村自建房
新中国成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城市住房制度都是单位分房,尤其是结婚,基本都是向单位申请住房。
当然分房资格也是有条件的,有突出贡献的,或者家里住房十分紧张的,肯定会得到优先分配权。
而在农村,直到本世纪初,家里有儿子需要结婚的,都是向村里申请一块土地,自己盖房子。
只是如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结婚买房都成了首要条件。
首先,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下的高房价时代,买房都是和利益挂钩。
能买得起房是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无论是女孩子自己,还是女方父母,在大谈“女性独立”的时候,实际仍不忘“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老传统,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嫁个有钱人。
其次,房屋产权附带了许多婚后必需的社会福利,最明显的就是孩子上学的问题,君不见,有多少父母为了孩子上学砸锅卖铁买房子,不惜背负高额房贷?
不是我们愿意如此,而是如今的社会让我们不得不如此。
因此,房子早晚是买,最好还是结婚时就买。
但话又说回来,房子带给你安定的同时,也限制了你的发展空间。举个例子,一位年轻人刚毕业时在外地工作,因此也就在当地结了婚、买了房子。
如今,他却回到了家乡创业,但是妻子和孩子都必须和房子一块儿待在外地。他自己不得不三天两头两地跑,虽说现在交通方便,但他的事业还是颇受影响。
因此,买不买房子,还是要看自己价值观的取向,而不能一味被社会潮流裹挟。
当然,房子作为当今最有价值的投资,和从房子本身带来的附加值考虑,房子该买还是要买。
但通过以上我们列举的古代以及民国时期的大咖们的租房故事,都说明不管买房有多少合理性,至少都不是我们的传统,时代的“锅”,“传统”不能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