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秦赋》学点啥第21期
齐王:田建向将军请降,献上齐国2千余里土地,百二十座城池,人口五百万……恳请将军护佑齐人!
秦将:将士们!至此天下唯有大秦,大秦之天下。
秦兵:大秦万年、大王万年。
《大秦赋》中的齐王面对秦国的咄咄逼人,想到赵国在抵抗后灭国的王族惨状,他选择“苟且余生”。在秦军尚未消灭齐国主力军队的时候主动投降,献出齐国列祖列宗数百年的基业。
正式的投降仪式上,齐王一身白衣且赤裸上体的走出都城大门,后面紧跟数百身着黑色常服,头戴白条的家臣。
此时此刻的齐王再无王者之气,有的只是无可奈何地愁眉苦脸。秦军这边则是相反,上到将军王贲,下到普通士兵均英气无双,从骨子里散发出身为大秦人的骄傲自信。
齐王除了口头上请降,在细节上还做了4个象征性、信息量极大的行为。走出城门的时候,齐王口中是死死的含着一块玉,同时跪倒之后,齐王上交的核心物品为齐国王玺、舆图、户册。
至于齐王为什么要在自己亡国之时,做这么1个举动和上交这3件物品,下面我就一一的给大家拆解。
齐王含玉出城门
《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
按照周朝的礼法,王死的时候可以口中含玉来象征王权,此时齐王虽活着却选择含玉,从侧面象征着那个身居齐王之位的田建已经死了,活下来的只有一个普通人田建。齐王田建是以玉代替自己殉国。
不过这种做法并非齐王首创,《左传·僖公六年》中就有许僖公见楚救不至,乃面缚衔璧,向晋军中乞降,大出金帛犒军。
古代是王与国同体,国亡则王必殉,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但很多时候,亡国之君往往做不到去死,于是就有了从周礼抠字眼总结出的“口含玉行为象征王的投降”。
王玺
《续<汉书>新解》云:“玺,黄罗伞下、盖皇帝”。意即:“皇帝在黄罗伞下统治天下,风雨无阻”。
不过“玺”在秦朝之前并不是皇帝专用,且那时也没有皇帝。《周礼·掌节》货贿用玺节;《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九年四月,缪毐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作乱。
玺在秦国灭六国时是代表1个人身份的印信,而王玺多了个“王”字,即为齐王作为“王”的身份象征,齐王交出“王玺”的行为,即为放弃“王”的身份。
舆图
《论语?卫灵公》:“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舆的本意原本是车厢的意思,不过由于《易?说卦传》说:“坤为地……为大舆”,将大地比作大舆,舆被赋予领土的象征,相对的,舆图就自然成为地图的代称。
详尽的全国地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最大的军事机密,因为有了地图的存在,在交战时就可以站在上帝视角布局,让敌手两眼一抹黑,往自己口袋钻。(打过魔兽争霸、吃鸡的同学应该秒懂)
打胜战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地利,往往就是需要地图的配合才能发挥。齐王在投降的时候献出齐国的舆图,就是带代表着齐国在献出自己全部领土的同时,也放弃一切可能的反抗(把自己最大的本土优势公开,是齐王在军事上的大诚意)。
户册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从商朝开始,中国的政府就已经开始对辖区内的人口登记造册。此后的周朝更是直接任命相关官员专管此事,并且开始对人口的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户册即为该行为的文字载体。
《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
齐王给出齐国户册,相当于将每一位齐人的资料交了出来,象征着齐人全部归顺于秦国了。
含玉代表殉国,齐王最后的尊严;王玺代表王权,齐王放弃作为王的资格,;舆图代表土地,齐地归附于秦国;户册代表人口,齐人全部归顺秦国。
齐王用自己的行动,“体面”地把国家,把先祖伟业拱手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