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也是战国后期仅次于秦的强国。然而也正是由于赵国位居老二的原因,所以长期受到秦的打压,从赵惠文王时期被勒索和氏璧,到赵孝成王时期的秦赵上党之争,无不显露出秦国对赵国的特殊“关照”。公元前229年,秦在攻灭了“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后,随即就将兵锋指向赵国,在经过一年时间的抵抗后,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陷,赵国灭亡。
赵国为什么打不过秦国?主要原因当然是两国国力上的差距。可是造成两国实力越来越悬殊的根本却是赵国自己造成的,问题源头便出在赵国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身上。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推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制度改革,从而使赵军实力迅速增强。当时的赵国吞并了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两大游牧民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国力达到鼎盛。此时的赵国与秦国各霸一方,实力难分伯仲,赵武灵王还曾亲自乔装使者身份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打算将来亲自率军出征攻灭秦国。
然而,正当盛年的赵武灵王却在这极关键的时候做出了一个改变赵国未来命运的决定:废长立幼。赵武灵王共有四子,其中嫡长子赵章在小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可后来赵武灵王非常宠爱一个叫吴娃的妃子,在吴娃“枕头风”的唆使下,赵武灵王竟毫无缘由地废黜了太子赵章,改立他和吴娃所生的赵何为太子。没过多久,赵武灵王又主动退位,让年仅10岁的赵何成为赵王,史称赵惠文王,自己以“主父”身份当起了“太上皇”。
废长立幼历来是王(皇)位继承中的大忌,历史上许多王朝覆灭都是由王(皇)位之争引起的,所以赵武灵王此举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后来不甘心失去王位的赵章发动兵变,欲弑杀赵惠文王。结果兵变失败,赵章被杀,赵武灵王因包庇赵章而被围困在行宫中活活饿死。一代雄主最后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在经历了一次内乱风波后,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执政期间推行的诸多政策都被中止。赵国唯一一次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的机会就这样丧失了。
赵惠文王幼年继位,后来又在内乱中杀死兄长,饿死父亲。从人伦角度来说,赵惠文王六亲不认,人品很渣。但从治国理政角度来说,他的政绩却相当不错。赵惠文王在位三十多年,期间赵国政治清明,军事实力仅次于秦国,朝堂上还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名垂青史的文臣武将。因此,赵惠文王虽然不如他的父亲赵武灵王,但作为守成之君还是完全合格的。
赵惠文王也有四子,最先被立为太子的是赵悝,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赵国太子变成了赵丹。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说明原因,但储君变动显然是动摇国本的事情。赵惠文王去世后,太子赵丹继承王位,史称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上台不久,秦赵两国就围绕着上党郡的争夺爆发了一场关乎两国命运的决战,史称“长平之战”。这场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战役最后以赵国惨败告终。从此赵国国力一落千丈,彻底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实力。好在赵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后来从燕国那边夺到不少领土,总算是挽回了一些损失。
总的来说,赵孝成王并不算昏君。但他没能正视自身实力,贸然与秦国展开战,这不能不说是一次重大决策失误。从国家治理的成绩上来看,赵孝成王又不如他的父亲赵惠文王。
赵孝成王去世后,他的儿子赵偃继承王位,史称赵悼襄王。赵悼襄王在位期间,赵国有廉颇、李牧等名将,可是他并没有重用这两人,反而只听信奸臣郭开的谗言。结果导致廉颇离开,李牧长期坐冷板凳。赵国的实力也进一步下滑。
赵悼襄王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他与正妻所生的嫡长子赵嘉,另一个是他与倡姬(原本是一名倡女,因此史书上称其为倡姬、倡后)所生的次子赵迁。赵悼襄王更宠爱倡姬和赵迁,所以他也像他的太爷爷赵武灵王那样,废长立幼,立赵迁为太子。这就导致赵国内部进一步撕裂。
赵悼襄王去世后,赵迁继承王位,史称赵幽缪王。赵幽缪王上台时,赵国已到了风雨飘摇之际。可是在面临秦军压境之际,他竟又听信郭开谗言,杀害了李牧,亲手葬送了赵国最后一道“长城”。李牧死后只过了三个月时间,秦军就攻下了邯郸,赵幽缪王被俘,赵国灭亡。
从赵武灵王到赵幽缪王,赵国国君一代不如一代,期间还数次废长立幼,政策执行上也因内部分歧不断加大而反复变动。反观秦国这边,从秦孝公时代开启商鞅变法后便一直作为立国之本贯彻到底,之后几代秦王都非常优秀,秦国由此越来越强大。此消彼长,赵国终于从秦国的最大对手沦落成为秦国嘴边的一块“肥肉”。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