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社会,很多人把都把七夕当作西方的情人节来过。夫妻、情侣之间都在这里一天你侬我侬,牵着手一起看电影,一起到西餐厅去吃个烛光晚餐,送对方鲜花巧克力,或者是到宾馆去体验不一样的夜晚。各大商家卖场也在这一天围绕着“中国的情人节”推出各种各样的情侣消费,做足了噱头。可孰不知,七夕在古代我国传统文化中并非今天所说的那样,其并不是情人节。
在我国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中,就叙述着七夕的最初由来,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也正因为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当然这里的乞并非“乞爱情”,而是各家的姑娘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对于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穿针引线,小物品竞巧是最常见的乞巧方式。
在汉朝的时候,民间就有在七夕这天登楼晒衣的习俗。在这一天,各家各户的百姓们都会把自家的衣物拿到户外晒。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个习俗到了魏晋的时候就开始变味了,本事晒衣服的时辰,却变成了富贵显赫家族(也即当今的土豪)炫富显摆的日子。那些有钱的人家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可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见到此情此景,那些家徒四壁的百姓们就自然不意思把地摊货晾出来。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也逐渐从晒衣服变成晒书。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描述了有一人“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晒书,自谓满腹诗书的故事;在这一天,文人士族们纷纷把自家的书籍拿出来晒,毕竟书这东西再穷的家庭也买得起一两本。
这个节日经过了千百年的岁月后,也不断演变、增添新的内容。如今,传统的过节方式,文化生活大众文化中渐行渐远,只剩些模糊的背影。不过,同是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依旧在存在着七夕节。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把七夕的日子由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的七月七日;当然,还是有少数地区继续沿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而韩国的七夕节,和中国大一样,都为农历七月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七夕节在日本和韩国都没有成为情人节,都保留着最传统的节日方式。 日韩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和习惯,都是在祈求姑娘们能心灵手巧。这一天,日本人用五在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挂在院内的小竹子上。在韩国,年轻的姑娘们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至于七夕这一天到底是应该像传统文化里的那样过更好,还是像如今这样当作情人节来过为佳,这是谁也给不了明确答案的。不过,在新时代万物革新的今天,我们是否也稍微注意保留古老的传统文化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