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忽略不计的战役,凭什么成澳大利亚人的骄傲?

1942年9月,在太平洋战场上,美日双方围绕着瓜纳尔卡纳尔岛(简称瓜岛)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在新几内亚巴布亚半岛上,双方进行着另一场攻防战。不过,就形势而言,6000日军追着美澳联军一路追打,距离莫尔兹比港仅有50公里。

这让指挥这场战役的麦克阿瑟如坐针毡。丢失菲律宾对于他来说已是难以启齿的耻辱,如今再丢失莫尔兹比港,想必他的军人生涯就此走到头了。就在他调兵遣将的时候,日军不但停止了进攻,而且不久以后居然悄声撤离了,这是为什么呢?

瓜岛的战略地位高。

珊瑚海海战后,日本试图通过两栖作战方式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企图落空,决定在陆地上寻找突破口,并组建第17军由百武晴吉指挥。当日军先遣队攻占科科达后,百武下达了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作战命令,实力不济的美澳联军只得一路败退。

尽管美军攻占瓜岛的消息让东京吃惊不小,但丝毫未改变日军攻占莫尔兹比港的决心。顽强的日本陆军在热带丛林中作战2个月,不仅拿下科科达,而且其前锋已进抵莫尔兹比港,但随之而来的问题,让即将获得成功的日军不得不选择撤退。

一方面,美军攻占瓜岛,意味着“准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桌客人”。不过,势头正劲的日军对此不以为然,决定全部拿下。但在不断地较量中,日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动用进攻莫尔兹比港的预备队,使得进攻的日军,只得停下来等待援军。

另一方面,从瓜岛的位置看,其战略价值比莫尔兹比港高出许多。从这里出发的美军轰炸机,不仅严重威胁拉包尔基地,而且莫尔兹比港也在其打击范围内。说白了,进攻莫尔兹比港的前提是必须先攻占瓜岛,即便占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也就是说,尽管莫尔兹比港近在咫尺,但没有后援,更没有补给、弹药的日军,即使转攻为守也毫无作用,不如先撤回科科达,等夺回瓜岛后再做打算。据此,东京大本营向第17军下达了撤退命令。巴布亚半岛的交战双方,瞬间攻守转换。

日军突然的撤退,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却未出麦克阿瑟的预判,他早就判定远道而来的日军一定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地步,并在消耗中选择撤退。只不过,他也没有想到日军会不战而退。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命令部队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科科达小径战役。

1942年9月,东京大本营针对西南太平洋的战事进行战略性调整,即加大对瓜岛战场的投入,并停止对莫尔兹比港的进攻。这对驻守的美澳联军来说,犹如“老天开眼”,他们对能否守住没有多大的信心。现在,日军撤退,意味着可以进攻了。

麦克阿瑟将追击的任务交给了澳军第25旅。由于日军主动撤离,澳军的进攻十分顺利,他们沿着日军踩出来的小道一路追击。但是,恶劣的自然条件,让澳军官兵有种寸步难行的感觉,即使没有日军的阻击,其先锋营一天只能走1500米。

尽管有空投,但箱子落到丛林里很难再找到,所以先锋营的口粮也很短缺。更可怕的是,蚊虫叮咬引发的疟疾是澳军遇到的最大麻烦,经过半个月的行军作战,第25旅伤亡200人,但非战斗减员就有近800人,几乎占到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好在,澳军第16旅接手进攻,并在20天后夺回科科达。稍事休整后,麦克阿瑟命令部队继续追击,直到将日军赶回库姆西河东岸,这就是鲜为人知的“科科达小径战役”。同珊瑚海海战一样,盟军再次粉碎了日军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企图。

相比较而言,凶悍的日军在长达100公里的丛林小道上因饿带病,落得和瓜岛日军一样的下场,6600人命丧“科科达小径”,就连其支队长和参谋长也双双溺毙。至此,日军经过4个月,到达其在西南太平洋战场的最远距离,最终无功而返。

这场在整个太平洋战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战役,对澳大利亚人来说,却有着巨大的意义。他们不仅凭借“民兵式”的军队打赢了日本正规军,而且还是澳军首次在本土以外的地方进行作战并取得了胜利,成为其引以为傲的三大战役之一。

盟军守住莫尔兹比港,预示着战略反攻的开始。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