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革命家不在少数,但比较起来,切·格瓦拉却十分长青。他曾是古巴共产党、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自1959年起,就开始担任古巴政府的高级领导人。可革命的代价是惨重的,1967年,格瓦拉失败后,被波利维亚政府军处死,不仅如此,他的双手还被残忍斩下,送到后方,以便查认身份。
在其死后,名声不仅没有消散,格瓦拉的肖像还化身为反主流文化的象征,在全球流行开来,人们赞扬他不惜献身的精神,歌颂他的英勇就义。《时代》杂志还将格瓦拉选入20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之一。
贵族出身,步入革命之路
1928年6月,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的一个贵族家庭,虽然自幼环境优渥,条件上等,但当时的阿根廷腐败不堪,贫富差距很大,几乎每天都有饿死的穷人。
年少时的格瓦拉,追求“诗和远方”。在大学期间,他常常外出骑行旅游,追求刺激与浪漫,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和朋友骑着摩托车,环游拉丁美洲的旅程。当时,美国将拉丁美洲作为自己的敛财基地,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加速了当地的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
一路上,格瓦拉不仅见识到拉美独特的风光景色,也看到身处水火的拉美百姓,将他们记在心中。
旅程结束后,格瓦拉将一路上的见闻写了下来,面对受苦受难的百姓,“诗和远方”不再是他追求的事情。格瓦拉在日记中写道:“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不再是我”。
之后,为了改变当下的社会现状,格瓦拉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离开家族,来到动乱的危地马拉。由于曾被美国霸权欺凌,危地马拉的革命人士,刚刚将被霸占的8400公顷土地收回,但美国不肯放手,一边在资金和军备上支持当地反革命武装,一边又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对危地马拉的革命武装力量发动空袭。
最终,由于革命力量处于劣势,美国将土地夺了回去。即便在最危难的关头,格瓦拉也始终与革命队伍走在一起,从衣食无忧的阔少爷,到一名合格顽强的战士,格瓦拉的人生经历可谓颠覆,所以在一定层次上,他这种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精神,也成了年轻人追求的风向标。
推翻独裁政权,迎来人生谢幕
因为革命地位突出,格瓦拉被美国列为“危险的共产党人”,为了逃避追杀,格瓦拉远赴国外。机缘碰巧下,他在墨西哥遇到了日后的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两人怀揣相同的梦想,都对苦难百姓怀有同情之心。
1956年,一番筹谋下,两人共同组建了一支游击队,反抗统治古巴的巴蒂斯特亲美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队伍不断壮大,最终在1959年,爆发了古巴武装起义,最终取得全面成功。
可随着对未来道路的理想分歧,格瓦拉最终离开古巴,在1965年,来到了非洲刚果,可一切并不顺利,当地的士兵终日懒散,根本无法推翻亲美政权。更不幸的是,期间,格瓦拉遭到心腹出卖,在1967年被美国人逮捕。
即便面对死亡,勇敢的格瓦拉也毫不畏惧,他甚至对行刑手说:“开枪吧!胆小鬼,你要杀死的,是一个男子汉”。在连中六枪后,年仅39岁的格瓦拉,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他死后,尸体甚至被展示给媒体,当时的军医为了验证身份,还砍掉了他的双手。
格瓦拉死讯传开后,震惊了无数人,哀叹一代革命伟人陨落,后来,他开始成为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
追捧的思想与内容不同,囊括了大批受众
这样无私奉献的一生,让格瓦拉得到了太多人的推崇。在上世纪70年代,个性解放、反抗权威的思潮,带着摧枯拉朽的力量,席卷了整个世界。这把“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格瓦拉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种思想象征着追求个性自由、充满叛逆,现实生活中,格瓦拉常常以微薄的力量对抗强权的行为,在很多西方年轻人眼中,更是带有某种浪漫英雄主义的气质。
于是,格瓦拉被他们当成偶像、英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爱豆”也差不多。他的头像被印在反战旗帜上、烟盒上,甚至连摇滚歌手都唱起带有他名字的歌曲,很快,格瓦拉成为了全球性的符号。
一开始,格瓦拉在我国的大众化,还是通过电影和西方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时尚元素传入的,在听说了他的事迹后,可能很多并不了解他的人,也愿意将格瓦拉作为心中的神诋,作为某种“支撑下去的力量”而收藏、信赖。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仅仅因为格瓦拉的造型很酷,所以选择去支持他、传播他。
所以说,“格瓦拉形象”早已不是单一的革命者,不论在哪里,一千个人眼中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寄托的,都是心目中或多或少的英雄影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