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理解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门派众多,且门派之间很多观点相互冲突,让初学者感到困惑。但其中也有一些观点是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可的内容,可以做为我们理解经济学的基础。

第一,经济是一个基于市场交易的自然秩序。

这是一个总体认识。这个自然秩序,不是人为设计的,任何个人、任何政府、任何组织都无法制造出一个市场。换言之,经济系统,是由每一个个体自发参与形成的。

第二,个人的私欲是市场秩序运行的内在驱动力。亚当·斯密使用了“看不见的手”作为隐喻,说明了市场秩序的运行是受每个人的私欲所驱动的,私欲驱动人们以自由交易来竞争资源。这里涉及到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即人性自利,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行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利原则。私欲与自利原则是一脉相承的,满足个人私欲、按自利原则选择,是市场运行的内在动力。

第三,市场按照“价高者得”的方式竞争资源。

因为“价高者得”最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可以保持买卖双方最大的自由度。为什么呢?从本质来说,以什么方式竞争资源,其实是一种激励制度。“价高者得”的方式,是以金钱作为激励手段,鼓励分工生产与自由交换;这种方式不压制人的欲望,可以刺激人们生产创造出更多的增量财富。

第四、经济系统是一个以交换为中心、供需为两端的大规模协作体。

可以将经济系统简单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先来介绍一个中心——交换。经济系统是一个大规模协作体,严格上来说是陌生人之间的大规模协作体。大规模协作的核心是交换(其实还包括计划)。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我们称为国际贸易。交换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信息相对充分、你情我愿、相互满足等。简单来说就是,交易费用不能太高。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方便交易,人们在摸索中找到了中介物,那就是货币。所以,货币是市场这一大规模协作机器的润滑油。

第五、为了维持市场交易公平性,降低交易费用,防止强权掠夺与破坏竞争,政府负责制度建设及公正执法,同时征税并提供公共用品。

第六、经济学还存在一个基石,那就是价值论。

价值论的作用是衡量人们经济行为是否产生效益的标尺。价值论回答了经济学的本源问题,财富是什么?历史上有两种价值论主张,一种是劳动价值论,另一种是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商品及物资才是财富,而效用价值论则认为人们的满足感才是财富。

以上六点就是经济学的知识框架,概括起来就是:经济学研究基于市场交易的自然秩序,其中,价值论是基石,个人私欲是驱动力,“价高者得”是竞争法则,交换中心与供需两端是内核,制度与政府是围栏。

19世纪中期,法国经济学家里弗雷德克·巴斯夏给经济学下了一个定义,他说:“欲望、努力、满足——这是经济学的循环”。这可能是最简洁的经济学定义。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在文中,他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系统研究各种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的科学”。这是经济学最经典的定义,如今大部分教科书沿用了这一定义。

所以,我们在学习经济学时要注意,经济学不是研究冷冰冰的“机器”,更不是研究人为设定的秩序。经济学是一门人类行为科学,研究的是有欲望、有创造力,又善变、感性的人类个体。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