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旧钞本。丁卯春日,神田学士录以见示,因手钞此本。”1927年春,在京兆地方(今北京市)清华研究院的教授公寓里,大学者王国维在新抄录的书后写下这段跋后,站起身来,走到院子,长长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原来,五天前,他从朋友那里看到一本由日本学者信畅主持出版的奇书。这本由我国元朝大臣写的奇书,是一本前所未见的“西游记”。尽管前有《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后有《长春真人西游记》,但仍掩盖不了这本书的光芒。兴奋之余,作为收藏家的王国维不眠不休地抄录下来,并写了一段跋。
不久,另一晚清学者罗振玉也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从不为金钱发愁的罗振玉不愿抄写,直接让人付梓重印数册。然而,当时中国兵荒马乱,国人自顾不暇,哪有时间看这书?这本命途多舛的奇书竟未能引起世人的关注,差点再度失传。
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西游记”?与神魔小说《西游记》有什么不同呢?究竟是何人所作?
要回答这些问题,得从风云变幻的宋朝末年说起。
王国维(左)、罗振玉(右)的半生恩怨让人唏嘘不已,但两人在学术研究上确是志同道合(网络图)
民国罗振玉刊本《西游录》32开线装(孔夫子旧书网)
上篇:科学相伴“西游记”
1
蒙古肯特省的克鲁伦河,背靠大山,昼夜川流不息,向东而去。公元1218年春季的一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军事大营走出来,望着奔腾的河水,感叹时光匆匆,功业未竟之后,当即决定召见一位异族的青年才俊。他听说,此人不但精通天文、地理、历法、算术、医学、儒学,还对占卜非常有研究。当时正值宋、金、蒙古三国并立,西域诸国各自为政。成吉思汗希望早点统一西域及更西的国家,并且灭宋除金,建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业,因此非常重视占卜。古代科学不发达,占卜师能预知未来,自然受统治者青睐。
很快,成吉思汗在克鲁伦河畔的营帐里召见了这位眉清目秀、身材魁梧的年轻人。一番详谈后,他如获至宝,当即任命年轻人为书记官兼星相占卜师,长伴左右,并随军西征。
这个年轻人名叫耶律楚材,契丹族人,时年28岁。耶律楚材3岁时,父亲过世;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中金朝的进士;24岁时,被金章宗授予开州同知的重任;25岁时,蒙古大军南下围攻燕京,皇帝投降,金朝灭亡。耶律楚材因才华横溢被蒙古朝廷留用。接到成吉思汗的通知后,他从永安(今北京西山一带)出发,出居庸关,取道德兴(今河南涿鹿),西北过武川,北度过阴山(今天山)、蒙古东戈壁滩,万里独行,终于见到仰慕以久的成吉思汗。
耶律楚材像(网络图)
在这之前,耶律楚材或许只是一个藉藉无名的没落皇孙,但这之后,他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笔,是从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国开始的。公元1219年夏六月,耶律楚材随蒙古大军从克鲁伦河出发,开始艰苦的“西游”。到达额尔齐斯河(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出师祭旗时,成吉思汗问:“天降大雪,我军首战能不能成功?”耶律楚材已观察天象,知道大雪将在两天内停止。此后几天,敌军疏于准备,蒙古军却气势正旺,胜券极大。想到这里,他严肃地说:“大汗,我夜观天象,两日后我军进攻,定能胜利。”
果然,第三天大雪止住,蒙古军进军大获全胜。成吉思汗对耶律楚材刮目相待。
2
第一次精彩亮相后,耶律楚材再接再励,凭着自己对地理、天文、历法的研究,为成吉思汗进军西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比如,他精确地推算和预报了月蚀,为大军成功夜袭敌营提供重要参考。伴着这种神鬼莫测的“核心竞争力”,耶律楚材随大军翻越白雪皑皑的阿尔泰山,经过轮台(今新疆境内)、和州(即古高昌,今吐鲁番市以东),穿过阿里马(今新疆境内)、虎司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寻斯干(今撒马尔罕城),最后到达花剌子模国的首府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前后六年,行程六万公里,超过了唐僧玄奘“西游记”的十万八千里。
成吉思汗西征占领区域图(绿色部分)
随行这六年,蒙古军“涉大碛,逾沙漠”(《元史》),过关斩将,在茫茫草原和飞沙走石的旷漠中行军作战,耶律楚材自然饱尝磨难。他能像600多年前的唐僧一样到达终点,并且抽空写出痛斥邪门歪道的《辨邪论》,原因之一就是对佛祖的虔诚。
另一个原因,就是耶律楚材对学术研究的沉醉。西游途中,他深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凭着精湛的天文、地理、历法等知识,为蒙古国的军事、政治服务。因此,再苦再难,他也没有放弃对学术的研究。比如,他在西域观天象时发现,刘宋时期的“大明历”记载月蚀发生的时刻,在中原地区相差很小,但在寻斯干相差很大。经过精密推算,他得出这是地理记法不同等因素造成的。他进一步研究得出,以寻斯干为中心,“以东加之,以西减之,置相去地里,以4359乘之,万约为分,曰里差。”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里差的概念,并将寻斯干城作为地理经度的起点,把某地与它的距离乘以一个数字因子作为某地的里差,开创了后世天象预报中做地理经度的先例。
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局部图(网络图)
耶律楚材没有想到,这些研究会记入一本奇书中,流传后世。这是后话。
成吉思汗的西征,对耶律楚材而言,是五个字:痛并快乐着。“快乐”自然是领导的重视,对学术研究的沉醉,“痛”则除了身体磨难外,还有心灵的煎熬。这种煎熬,来自当时的一位道教风云人物——邱处机。
3
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知道,“射雕”故事的源头,便是邱处机千里追杀奸臣王道乾,在临安牛家村遇郭啸天、杨铁心夫妇,义结金兰这样一段故事。从小说角度出发,可以说没有邱处机,便没有“射雕三部曲”。
而历史上,没有邱处机,很可能没有耶律楚材后来写的“西游”奇书。
这事得从公元1220年说起。那是耶律楚材随军西征的第三年。在乃满太阳可汗的故宫,也就是金山(今阿尔泰山)附近,成吉思汗来到波涛浩渺的大海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波浪,突然感到了人生的短促:即将老去,可宋、金国,一个也没灭掉。这时,他想起了宣扬长生不老的全真教(道教的一支);也想起了有人说过,“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擅长生之道。
当时的丘处机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电影《止杀令》剧照)
“你写一份诏书,请全真教长春真人来行宫见我。就说我久仰他的大名,想咨询救国救民之道。”回到宫中,成吉思汗这样说道。
耶律楚材听完,高高兴兴地去拟旨。年轻的他没有想到,大汗不远万里请邱处机到此,不过是咨询长生不老之事;他更没想到,后来成吉思汗非常看重邱处机,并偏爱道教。
次年,74岁高龄的邱处机带着弟子,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中亚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的行营。负责接待的耶律楚材,为这位古稀老人“一言止杀”的思想境界而深深折服。而邱处机对这位博学多闻的年轻人也格外看重。短短几天,两人吟诗唱和,结为莫逆之交。
耶律楚材没有想到,事件发展锋转直下。成吉思汗召见邱处机后,不但称其为“神仙”,还封为天下的道教首领,同时减免天下道教教徒的赋税,把道教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这段历史,请参看《悲天悯人,真人万里西游路》)
邱处机向成吉思汗献计(网络图)
这下,耶律楚材慌了。
他慌,不是因为自己少年学儒,中年信佛教,对道教不甚了解,而是站在政治家的高度,觉得这样偏爱道教,于国于民都不利。
作为一个博览群书,精通经史,以“治天下匠”自居,胸有大志的知识分子,耶律楚材清楚,在当时的环境下,儒、佛、道教都需要,因为动乱的时代,每一种宗教都可以起到镇定人心的作用。但是,从古至今,当权者偏信某一教,都会让国家沉伦。南北朝时,梁武帝偏信佛教,最终身死几乎国灭;唐朝武则天重用和尚参政,差点天下大乱,后来韩愈等人还掀起灭佛运动。
“大汗做下的决定,不会轻易更改。看来,三教平衡,还得从其它方面想办法。”从公元1220年秋季开始,耶律楚材不但减少了与邱处机的往来,还开始另想办法来扼制道教的发展。
他所想的办法,就是著书立说。他在著书中都经历过什么?书成之后为何没能流传开来?敬请期待《下篇:一片丹心著奇书》
备注:
1、耶律楚材(1190~1244年),金元之际契丹人,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宰相。1219年 ,随成吉思汗西征,,屡立奇功,备受器重;1226年,耶律楚材东归,历时六年之久的传奇西游方告结束。《西游录》是他在1228年即成吉思汗去世后的次年返回燕京所作。上篇以纪实的手法,优美的文辞,细致勾勒出了自金山至河中一带的自然景观、交通地理、风俗民情、物产经济等,留下了十三世纪初期西域历史的最为翔实的资料。下篇为问答体,系与道教首领丘处机的驳辩。
2、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