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发现“神秘物种”鳤,本可长10余公斤,为何如今很难见到?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水域是鳤的分布地,虽然鳤的生长速度很慢,但是它的重量可以达到10余斤。长江流域面积广阔,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但是本可长10余公斤的鳤如今却很难见到,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一般可长到1公斤左右,最高可达20公斤左右的鳤,如今我们却连幼苗都很少见到,2020年11月,相关科研人员在开展调查研究时于长江宜昌江段发现1尾鳤,这是科研人员在洪湖江段发现1尾鳤后,三年来首次发现鳤。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说明鳤如今真的已经十分稀少了。

这其中其实有着很多的原因,首先,鳤所生活的长江流域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物种灭绝危机,一些珍稀野生鱼类正在濒临灭绝,比如白鱀豚、中华鲟、长江鲟、白鲟、鲥鱼等,鳤也在劫难逃,水污染、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等问题也在日益突出,这都在不断地破坏着这些珍稀野生鱼类的栖息地,无栖息地可归就会对这些珍稀野生鱼类造成严重的伤害。

其次,人类对鳤的过度捕捞也对鳤造成很大的伤害。鳤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它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美食界很受喜爱,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人们为了进行买卖,以满足自身的享受和利益,对鳤的捕捞忽视了力度,结果造成对鳤的过度捕捞。

再者,鳤的生殖繁育对其数量的影响也很大,但是长江面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对鳤的自然繁殖,以及幼鳤的生长和发育都很不利,这也会使鳤的数量逐渐减少。

接着,鳤的生存是不能没有食物的,它属于凶猛肉食性鱼类,以水生昆虫,小杂鱼和小虾为食。在这个长江面临严重水污染的气候,所有鱼类都在劫难逃,鳤的主要食物,也就是这些水生昆虫,小杂鱼和小虾们也会因为受到严重的伤害而逐渐减少,越来越难寻找到食物的鳤,就面临了很大的生存危机。

在人与自然不去和谐共处的时候,人和自然将会两败俱伤,人类对大自然一昧的索取,那么取走的就不仅仅只有鳤,还有长江里大大小小的生物,再大至整个自然里大大小小的生物,整个生态系统也会逐渐失去平衡,最后受到伤害的其实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我们面对被日渐破坏的生态环境,不能无动于衷,人是可以根据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恢复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把握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去改造自然。

长江流域为了改善现状实施了生态保护措施,树立了全局观和整体保护观,保持着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平衡。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使长江生态保护工作具有了权威性和有效性。

除此之外,还建立了严格的环保和执法标准,严格抵制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也适应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构建流域生态保护数据库和共享应急体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保护。

资金和人力的支持才能使保护措施实施起来,政府在进行资金投入的同时,社会资金也在不断地涌入,给予了长江流域很大的支持和保护,还有广大社会群众的力量,在整个保护过程中,需要研究调查的专家学者,广播报道的媒体人员,有广阔资源的企业家,还有每一个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我们。

相信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措施的推动下长江生态环境状况能够逐渐好转,如今十分难见到的鳤可以在保护中逐渐增多,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有助于大自然保持平衡发展也有助于人类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