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从身无分文到中国首善,一捐上百亿,放言:用我钱要小心

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读书文史。

文 | 读书君

他身材敦实,皮肤黝黑,长相憨厚,如若不是考究的服饰衬托,和农民没什么两样。不过,虽然其貌不扬,但他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常年资助慈善,多年来,一直头顶着“中国首善”的光环。

曾经,他的那句:“我捐了百把亿,还有百把亿”的豪言,更是莫名地走红网络,登上热搜,以至于不少朋友都劝他,不要乱讲话。然而,他偏偏是个大实在人,说话也从不遮遮掩掩,这点和他做慈善一样,实实在在。

年初时,当人们还在为韩红做慈善公益一事争议到不可开交的时候,此人默默地为疫情捐了1亿款,他就是“慈善大家”,“中国首善”——曹德旺。

曹德旺表示:“现在国家很困难,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其他的企业家,带动更多的企业家站出来捐钱捐物。”

而这,其实不过是他平平常常捐款时的一句总结与号召,因为他做慈善已经好多年。

01 把慈善当事业做

每每谈到中国慈善,很多人先想到的是那些光鲜亮丽、风光无限的明星。明星们几万、几十万地捐赠,总能引来大众的一阵好评。

而事实上,在中国的慈善事业上,最应该提及的人物是曹德旺,此人的出镜率虽然不高,但是谈到捐款,却是位居前列的。

他的捐款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捐助金额巨大;以个人名义捐赠的金额最多之一。比如当年他和儿子以个人名义向玉树地震灾区捐赠了1亿元,开创了中国慈善史上款项最多的个人捐款,被誉为中国慈善“个人第一捐”。

之后,又曾为西南五省区旱灾地区捐了2亿元,用于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之后,又向福州市捐赠4亿元,用于修建图书馆;同时向老家福清市捐赠3亿元,用于公益事业??

仅仅是两个月,他的捐款就达到了10亿元,且所有捐赠均是个人财产。当然,这都是小数目。为了做慈善,他更是把自己及其家族名下60%的股票捐赠给了基金会。

根据不完全统计,曹德旺从1983年开始,到至今,累计捐款已超过110亿元,他被称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善”。

曾经,有媒体问曹德旺:如何看待媒体评价你是真正的“中国首善”?

曹德旺的答复,一如既往地像他耿直的个性一样:

我妈以前跟我讲,人情不说破,说破就没有人情,你做的好事最好不要开口讲,这个事情我做了,隐功才会积德,真正像我这样做慈善都已经离谱了,不应该讲,应该偷偷地做,悄悄地做。

当再次被问及:但是你已经给社会捐了几十个亿。

曹德旺答复:不一定捐钱才是慈善。穷人也能做慈善,只要你有慈悲心。反之,如果你打家劫舍的钱,去做慈善,啥用都没有,功不抵过。

如此正直的三观和处世为人,不禁让人称赞叫好!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慈善,这并非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曹德旺的这种兼济天下的精神,源于父母的从小的谆谆教导,父母从小教育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几十年的春秋,用心去做事,把慈善当事业做,这放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也是极少数的代表。

如今,每次他大笔一挥,上亿上亿的捐款,很多人都觉得这对他来说,再平常不过。然而,实际上,几十年前的他,生活过得一贫如洗,常年是青黄不接,吃完上顿没下顿。

02 年少家穷,9岁上学,12岁辍学放牛

曹德旺,1946年生,福建人。原本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其父曾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但是,后来,随着时局动荡,曹家决定举家从上海迁回老家福建。转移的过程中,家当全都押在了另一条运输船上,结果全都随船而沉到了海底。最终,曹家变得一贫如洗。

也正因如此,曹德旺9岁时才上学读书,然而,刚念没几年,又因家里实在穷得没撤了,最终只得辍学回家放牛。

然而,学校可以不上,但是书不能不读。虽然穷得响叮当,但是爱读书的曹德旺总是忙里偷闲,一有空便拾起哥哥的旧课本,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以至于多年功成名就之后,这种习惯依旧保持着。曾经,就有记者问他:“每天有多长时间可以看书?”他回答:“有一两个小时吧。”

是的,他爱读书甚至到了令人吐槽的地步,他曾在自传《心若菩提》里提过自己的一个“怪癖”,那就是到他家,借啥都可以,千万别管他借书,因为再好的朋友他都不会给,可谓是嗜书如命!

16岁时,为了维持生计,年少的曹德旺,冒着随着可能被扣上“投机倒把”帽子的危险,给父亲倒烟丝。

之后,因为烟丝生意实在没有办法干下去了,转行卖起了水果,每天凌晨三四点就摸黑赶山路。因为穷,经常每天只能吃两顿,食不饱腹。

之后,拉过板车,修过自行车,种过木耳,倒卖过果树苗,当过炊事工,修理工……

可以说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各种难以想象的苦和难他都尝过。

在那样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和折磨下,他并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相反而是变得更加越发向上,不断与命运抗争。

1976年,已经30岁的他开始在福州的某个玻璃厂当采购员,也正是如此,这成为了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1983年,曹德旺用辛苦打拼了多年的积蓄,承包了那家年年皆亏损的乡镇小厂,专门生产水表玻璃。之后,他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口汽车大量涌进中国,汽车玻璃的市场空前火热。

但是,在汽车维修市场上,汽车玻璃基本上只能依靠进口,而原本只需要几百的汽车玻璃,进口到国内后,价格翻了十几倍。一向实在的曹德旺,很是看不惯,这显然是不公平!于是,他暗下决心,中国人应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汽车玻璃。

1985年,为了突破技术壁垒,曹德旺开始筹巨资从国外引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并从国内找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始钻研,最终终于研制出了国产的汽车专用玻璃。而最终产品的价格,也远远比进口产品价格少了将近3000元。为此,新产品刚一上市,就供不应求。仅仅几个月,曹德旺也因此而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70万元。

之后,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福耀集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生产基地已经遍布全球各地,其全球雇员上万人。如今,福耀集团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产品被全球各大企业包括奥迪、宾利、宝马等所认证和选用。

2009年,曹德旺获得“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而这全球也仅有数百名最为成功的企业家才能获得此殊荣。由此可见,曹德旺多大的实力!

今年年初,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一心抗疫的时刻,曹德旺这三个字,以独特的方式出现在92届奥斯卡金像奖舞台上。原来,一部名为《美国工厂》的影片夺得了最佳纪录长片奖,而故事讲述的便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曹德旺出手将美国一座废弃工厂改为玻璃制作工厂,挽救了当地社区而引发了两国文化、制度碰撞的故事。

因为疫情影响,曹德旺最终未能到现场,美国的两位导演在领奖时,特意用中文深深地说了一句“谢谢,曹德旺!”并公开地对曹德旺表示了感谢。

当然,出手挽救工厂,这其实也不过是曹德旺常做之事而已。

如今,曹德旺已经是亿万富翁,是大企业家。而功成名就之时,曹德旺也并没有忘记做人的初心,不忘回报社会,他说“自己事业的成功,是国家和社会眷顾了他”。

为此,他成功之后,一连做慈善,做了大半辈子。

03 让穷人能拿到钱

曹德旺是一个企业家,身上有着企业家特有的严谨、“苛刻”的个性和精神。为此,他做慈善,更是把这种精神落实到了实处。

比如年初为疫情默默地捐赠了1亿元时,他同时不忘留下了一句话:

用我的钱要小心,要把钱用好,等疫情结束之后,我会去查捐款都花在了哪里,放在了什么地方?

另外,本是农民出身的曹德旺,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历经磨难,尝遍人间冷暖,成名之后,他更明白了底层人们的不易。

所以,他对慈善捐款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看法。他说:

“我不图别的,就是要帮助那些有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人将钱捐给慈善机构,主要是为了获得表扬,博得名利。他们并不在乎钱有没有落到受助人的手中。而事实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实际并没有得到帮助。所以,我可能会更认真一些,就是更关注百姓能不能拿到钱。”

做慈善,最终的目的,无非就是让穷人真正地能够拿到钱。为此,一向较真的曹德旺,当初在给云南5省捐款时,是带着2亿去的,他希望钱能够直接发到10万受灾农户手上。因为农民出身的他,深知受灾百姓的处境的艰难。

除了身体力行,曹德旺还与扶贫基金会进行了多次谈判,并签下了“苛刻”的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地规定了基金会可以从善款中抽取3%的管理费(而不是国家允许的捐款总额的10%),同时也定下了处罚的办法:

若在抽样检查中,没有收到善款资助的受助者人数比例超过1%,那么扶贫基金会则需要按同等数额赔偿,并进行媒体曝光。若捐款未发放到受助者手中,则要求全部退还给曹德旺。

之后,曹德旺还会对整个项目进行评估,若是没有达到要求,曹德旺将考虑停止合作。而他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求“捐款到户”。

可以说,曹德旺开创了慈善公益的创新先河。

写到最后,读书君说

马丹·杜·加尔曾说:“人的一生,贡献所作所为的意义和价值,比人们的预料更多地取决于心灵的生活。”

曹德旺,一个其貌不扬的企业家,一副典型的憨厚敦实的农民形象。和很多明星比起来,他虽然不及人家万分之一的帅气容貌,但是内心却无比充盈和富有。

他是“玻璃大王”,从最初的一贫如洗,到后来的家财万贯,他的传奇一生,他的创业之道,做人之道,都让人为之印象深刻。

有人曾说:“没有奉献精神,创业很难实现”,对曹德旺来说,恰是如此。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几十年的创业,他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做慈善。纵然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坚持创新,勇于奉献。

他自称是一个从不行贿的企业家,“从来没送过一盒月饼”。他严格恪守做人做事的底线,他的发家致富之道,就跟他的玻璃一样,透明纯净。

的确也是如此,他就是中国口碑最好的企业家之一,所获荣誉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