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战之抗衰老篇》

KY作者 / 野草

策划 / Ivan

插画 / Always

编辑 / KY主创们

大家好,我是野草,KY最风骚的女作者。

有一说一,但凡在消费主义里长大的孩子,谁没体验过年龄恐慌,谁不是在悄悄地用尽洪荒之力抗衰老,哎.....

疫情前我刚好在德国旅行,日常恐慌的我四处逛护肤品和保养品。在摆满了“抗衰老”(anti-ageing)产品的那个货架上,我看到某个产品的包装上竟然写着:“好好衰老”(well-ageing)。

????????

虽然本质上它依然是一款向顾客保证“冻龄”的产品,但是这个“好好衰老”的用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毕竟,我从未认真考虑过,“好好衰老”竟然是一种自己可以选择的生存方式。

毫不夸张地说,我从小与年龄恐慌一起长大,对各种反抗(anti-)衰老的的说法深信不疑。才10来岁时,我就开始焦虑地审视自己的身体,执着于寻找自己衰老的迹象。

很神奇的是,自从看到“好好衰老”这个说辞以后,我的年龄焦虑感便慢慢地开始变淡。为什么只是换了一个说辞,我却有如此天差地别的体验?我决定认真做一番搜查。

今天,我来把这些知识分享给各位受年龄恐慌折磨多年的小伙伴们,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哦!



“抗衰老”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扪心自问时,每个人都心如明镜——衰老是一个不可抗的自然规律。那为什么抗衰老产业还能造就一批批厂商,也掏空了无数人的钱包呢?

答案是:因为恐慌。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各种关于年龄和衰老的概念。从小到大,这些概念都在教育我们,对衰老感到不安是必然的。“抗衰老”无疑借助了年龄歧视(Ageism)的力量,在年龄恐慌的社会浪潮背后推波助澜(Angus & Reeve,2006)。

我们对年龄的刻板印象告诉我们:

虽然我们知道拼尽全力“抗衰老”不一定有用,但我们非常笃定且任性地认为:“不抗就肯定没用啊!”

坏消息是:

“抗衰老”不旦不一定有用,还很有可能会产生与期望相反的影响。

但!

好消息是:

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仅需要替换自己的观念模式(mindset)——而且,观念模式的改变并不难(Klein,2016)。

那么究竟是什么观念模式如此神奇呢?!

为什么说把“抗衰老”替代成“积极衰老”,更可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呢?这就要从它们两者的具体差别开始说起了:

备注:与积极衰老意义相似的词有这些:好好衰老(well-ageing)、成功衰老(successful ageing)、健康衰老(healthy ageing)、高生产衰老(productive ageing)、活跃衰老(active ageing)(Davey & Glasgow,2006) 。它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但都不自成体系,本文统称这些理念和指导为积极衰老。

总的来说,这两者本质的差别在于:

做完上述列举,我也再次为这其中的不同感到惊讶。观念模式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当我们意识到它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在顷刻之间感到醒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抗衰老”和“积极衰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模式。那么,观念模式如何具体地影响我们的生命呢?


观念模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处理器”(就像电脑的处理器那样)。简而言之,观念模式是我们所有的信念(Belief)和预设(Assumption)的集合;它影响并处理我们的感受、想法、解决事情的方式,以及如何创造新的经历。

这可能听起来有些抽象,但观念模式确实在非常实际地、日常地引导着我们的判断和行动,进而影响我们的个人发展倾向(Klein,2016):



以上并不是随意说说的理论而已。对衰老的不同观念模式,确确实实会给我们带来非常不一样的身心影响。


(1)对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一个约有5000位美国参与者,时间跨度约为10年(第一次调查在1994到1995年,第二次在2004到2006年)的调查中,调查者专注研究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对衰老的态度、主观年龄、生活满意感与心理健康(Mock & Eibach,2011)。

结果如下:

(2)对心血管压力的影响

在Levy(2000)等人的实验中,54名参与者(年龄在62-82岁之间)被分为两个实验组。

实验测量了四组数值,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皮肤电导。

结果显示,消极组参与者的心血管反应更强,更难承受压力,并且这些变化在平均26分钟后依然存在。

而多次受正向的刻板印象干预的参与者,ta们的数值更稳定。这表明:

- 正向干预可以帮助老年人减少ta们承受的压力。

- 其次,ta们能从压力事件中更有效地恢复过来。

(3)对生存意愿与寿命的影响

另一项横跨22.6年的研究调查了660位50岁以上的参与者(Levy et al., 2002)。该研究对比了5个变量对寿命的影响,分别是:生理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孤独、功能性健康、对衰老的自我认知。

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相比起其他4个变量,对衰老的自我认知对生存的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影响更大。




本研究的第二组实验还显示了:对衰老的自我认知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生存意愿(will to live),即一个人感觉自己活着的利益大于要承受的困难。



积极衰老与宏观的人生规划息息相关。当我们的观念模式转变后,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把关注点转移到这些常常被提起的注意事项:提早做好理财规划、做好常规体检、保持饮食平衡、健身运动、控制烟酒的摄入,等等。

除了这些常规项以外,积极衰老还有这些打开方式:、

? 第一题 ?

A: 抗衰老

B: 积极衰老


? 第二题 ?

珍妮花未来半年的周末都很闲,想要坚持“积极衰老”。她应该如何度过周末的闲暇时光?



? 第三题 ?

珍妮花所在的艺术班既有比她年轻的人,也有比她年长的人。想要“积极衰老”的珍妮花,应该多花时间和谁相处呢?



? 第四题 ?

珍妮花想要“积极衰老”,同时她还很在意自己能不能长寿,她应该多花时间在?


不得不承认,如果我们长期受衰老恐慌的影响,改变可能并不容易。下一次遇到困扰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尝试默念研究中使用的积极衰老词汇:

准备好了吗?

那么,让我们一起积极衰老吧!

References:

Angus, J., & Reeve, P. (2006). Ageism: A threat to “aging well” in the 21st century.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5(2), 137-152.

Cohen, G. (2006). Research on creativity and ag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arts on health and illness.Generations, 30(1), 7-15.

Kiecolt-Glaser, J. K., McGuire, L., Robles, T. F., & Glaser, R. (2002). Emotion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New perspectives from psychoneuroimmunolog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1), 83-107.

Klein, G. (2016).Mindsets, what they are and whythey matter.Psychology Today.

Levy, B. R., Slade, M. D., Kunkel, S. R., & Kasl, S. V. (2002). Longevity increased by positive self-perceptions of ag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2), 261.

Levy, B. R., Hausdorff, J. M., Hencke, R., & Wei, J. Y. (2000). Reducing cardiovascular stress with positive self-stereotypes of aging.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5(4), P205-P213.

Mineo, L. (2017).Good genes are nice, but joy is better.The Harvard Gazette.

Mock, S. E., & Eibach, R. P. (2011). Aging attitudes moderate the effect of subjective age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Psychology and Aging, 26(4), 979.

Westerhof, G. J., Miche, M., Brothers, A. F., Barrett, A. E., Diehl, M., Montepare, J. M., ... & Wurm, S. (2014).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aging on health and longevity: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data.Psychology and Aging, 29(4), 793.

Davey, J., & Glasgow, K. (2006). Positive ageing: A critical analysis.Policy Quarterly,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