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颜小二,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以前,颜小二想问问各位,如果你作为权力中心,你会如何保护一个人?是将其捧在手心里“溺爱”,还是以“疏远”他,在不远不近的地方不动声色地守护他?
在我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义士”,一生持中守正,辅佐一代君王开创“盛世”;他在死后甚至被“神化”,老百姓将以他为原型画出的特制画像贴在门上。于此,后世的许多年里,他便以“门神”的形式继续守护世人。
但就是这么一位传奇人物,在功成名就的晚年,却被往昔君主“疏远”,他以近乎“默默无闻”的态势,与世长辞?这是为何?
他是秦叔宝,对历史上一代明君李世民至关重要,但是晚年的他,却太过安静,他没有成为李世民麾下的显贵,而是以一种非常淡漠的方式“病逝”。这是为何?
原因或许与他的经历以及性格有关。
1、秦叔宝与李世民的缘起:多次易主,后与李渊“结缘”
秦叔宝在李世民成为唐朝君主的“上位”之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毕竟一决胜负的玄武门之变中,他协助李世民排除威胁,帮助他诛杀李建成、李元吉。
从跟随李渊到后面与李世民一起经历玄武之变,不难看出,秦叔宝将自己的忠义只给了李家的一个人,李世民。
据记载,秦叔宝在投奔李渊以前,曾四度“易主”。
第一次“易主”发生在大业十二年。那时,意气风发的秦叔宝跟随将领张须陀讨伐敌军,但是中了埋伏,张须陀战死。秦叔宝有幸存活,带着隋朝的残余士兵投奔了据守虎牢的裴仁基。
第二次“易主”发生在大业十三年。那个时候因裴仁基归降李密,秦叔宝便一同归降,成为李密帐内骠骑,统领内军8000。
第三次“易主”发生在“大业十四年”。那时隋朝气数将尽,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杀死了隋朝君主隋炀帝杨广,而李密的军队则在不久后打败了宇文化及。因事情太顺利,李密骄傲自大,不再体恤士兵,众人离心。王世充发动战变,秦叔宝被俘,暂时归顺王世充。
不久之后,秦叔宝迎来了他的第四次“易主”。唐武德二年(619年)二月,因为王世充为人奸诈,让秦叔宝所不齿,于是他与程咬金等人趁乘唐郑两军于九曲对阵,投奔李渊。
而当时秦叔宝英明在外,为了培养儿子李世民,李渊将秦叔宝安排到了李世民府上。于此,秦叔宝成为李世民的得力干将,一路披荆斩棘,直到将他扶上龙椅。
2、为李世民立下有汗马功劳的秦叔宝,在晚年却没有获得想象中的荣光
说起秦叔宝为李世民立下的汗马功劳,桩桩件件,让人惊叹。
比如武德三年四月的那场硬仗,李世民亲自率兵打仗,战事凶险,虽然打得宋金刚大败而逃,逼得尉迟恭等人献出介休、永安二城降唐,但李世民也折损不小,而美良川击败尉迟敬德,要数秦琼立功最多。还是这一年七月,还没来得及喘息的秦琼作为李世民的先锋,协助李世民进逼洛阳,攻打王世充....
玄武门之变以后,秦叔宝更是帮助李世民除掉李元吉、李建成。
之后,他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秦叔宝的食邑,与他的功绩不符。他的食邑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少的。后来虽被改封为“胡国公”,但依旧是趋于边缘的封爵。
很显然,秦叔宝在晚年,并没有获得人们想象中的“荣光”,看上去更像是李世民有意将其边缘化,是这样吗?
3、“疏远”他,才是保护他的方式
关于晚年的秦叔宝为何看起来有被李世民边缘化的态势?其中答案,或许也是造就李世民为一代明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明君,不仅知道如何用人,还当知道如何保护人。
秦叔宝一生戎马,大大小小的战场经历了二百余次,确实是难得的将才,但是晚年的他也因此落下病根,这也导致他最后病死。
都说朝堂的战争是不见“血”的,它比战场上的“明刀明枪”更难缠,也更致命。
死于战场,尚能留下英明,死于朝堂陷害,那么用一生戎马悉心守护的“忠义”,可能就被染上颜色。
李世民登基以后,秦叔宝因常年征战,落下了一身的病根,心力和精力自然不如从前。朝堂的风云诡谲,如何应对?
再加上秦叔宝确实英勇,有点功高盖主的味道,同时年轻的时候也多次“易主”,如果成为权力中心,难免招人妒恨,那么秦叔宝的过去,就是用来“借题发挥”的上好“素材”。
将跟随自己戎马一生的“忠义”勇士于盛世放在权力中心,即便勇士心无二心,旁人的舌根子也要将其说出个“二心”来,这才是将其置于危险之中。
古代帝王,高高在上,但是高处不胜寒。
他们保护一个人的方式,或许还真不是将其“捧在手心”,而是保其“安好”,在“不远不近”的地方注视他,不动声色地让他安度余生。很显然,开创盛世的李世民有这样的格局和眼界。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