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去城口,但每年热得受不了时,我会想起城口;当秋天的姹紫嫣红开遍时,我会看到城口;冬天的第一场雪飘下时,我会听到城口。
城口有雪
城口,便一直以来若即若离地顶替了故乡的位置,让我在想家时不至于只靠记忆去描摹它的样子;乡愁,就像少年时钟意的那个女人,你知道她,她不知道你。某天鼓足勇气去表白,大概率是换来花容失色,高呼“流氓”。
少年的烦恼,很大程度上倒并非来自“爱情”的渴望,而是肚子的要求。那种触类旁通的乡愁最终会落实在“寤寐思服”求之不得的食物上,比如我小时候常常隔着橱窗咽口水的“刁锅盔”的蒸水饺和萨其马上头。
一想起吃的东西,这乡愁便具象起来。而城口满大街的特色小吃,支棱起一张疏而不漏的网,把我悄无声息地包裹进了它的怀抱…
城口的小食极接地气,冬的寒冷蛮不讲理横冲直撞时,它们的热气氤氲温暖了芸芸众生。
1、烤番薯
烤番薯
番薯即是红薯。这种外来粮食可是撑起了过去的“康乾盛世”,让人口经历了一个大爆发。
几块钱一只烤得发烫的红薯捧在手心,却不敢捉实,交替着在两手之间传动。一边想方设法剥皮。露出一块失去保护的黄灿灿的瓤,便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去…那种软糯的甜,巴适!
2、欢喜头儿
油果子
糯米掺上红糖,揉成小团,放进油锅里炸,浮上油面即捞起,以竹签5个5个串在一起。
金黄的圆球外酥里嫩,看着都要流口水。小时候第一次吃这种食物,本来以为嘎嘣脆,热乎乎地那么一咬,牙齿轻易穿透酥脆的油皮,被绵密细腻的感觉包围…
甜不甜已经不打紧,那种咬出来的柔软,就像如胶似漆的初恋情人轻轻的呢喃,有种特别迷人的小鸟依人。
3、瓢儿粑
瓢儿粑
吃够了甜的,得来口咸的。
土豆切丝,拌上葱花、海椒、花椒,在外面裹一层稀面糊,下油锅炸透,晾在铁架子上控油。
土豆的香气在千疮百孔的金黄面壳上夺路而逃,被行人的嗅觉捕获,“下场凄凉”——付几块钱,捡一只用纸包着捏在馋涎欲滴的我们手上,趁热咀嚼,香!那种干脆的味道让人瞬间成为了“小李飞刀”。
4、麻辣烫
没有什么不可烫
城口的麻辣烫,不像重庆主城,主城基本都是固定门面,有向火锅过渡的趋势;城口是一辆三轮车,车头支口鼎沸的大锅,熬着大骨汤。
车上案板排开串好的荤素菜,杂而不乱。客人挑拣好想吃的东西,车主便将之扔进翻滚的大锅,翻滚几下便投入一次性餐盒,要麻要辣要酸,随意加。
坐着吃也好,走着撸也罢。冬日料峭的街头,那份烟火气的人间温暖,怎么看,都有这麻辣烫添上的厚重一笔。
5、铁板洋芋
铁板洋芋
洋芋该怎么吃?蒸的、煮的、炸的、烤的;囫囵个的、剁砣的、切丝的…
铁板洋芋是将洋芋切条,先在沸水中焯水,去掉粉质。滤水后上铁板煎炸,一边翻炒,一边加入秘制佐料。
热气蒸腾,十里飘香。
有被这焦香味道吸引的路人停下脚步,来上一碗。金黄热乎的洋芋条间偶尔崩出颗冰凉酸咸的腌萝卜粒来,那种味觉与触觉的反复强调,让人尝了还要尝。
6、糖炒栗子
糖炒栗子
要说糖炒栗子,我吃过不少,还是城口的最有山野的味道。
生栗子下大铁锅,混着白糖和石子,不断翻炒,颗颗栗子生涩的样子便慢慢变了模样。至出锅时,一颗颗体态饱满,油光水滑,还不粘手。
买上一大包,焦甜的香气馥郁。忍不住捏一只以牙磕开(现在的糖炒栗子不先开口,一般会提供开口器),一定要趁热吃,栗子内里那层绒毛才不会难以脱下。
粉粉的软糯实在是甚得朕心!那香甜的温暖,刹那便让凛冬酷寒退避三舍。
这便是冬天的城口,冬天城口的街头小吃。
想起它们,我想起了故乡。那些好吃的乡愁,平凡普通,却在舌尖之上淡淡萦绕,挥之不去。
甜的、咸的、辣的、麻的…
城口腊肉
忽然,十分、非常、特别想吃城口老腊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