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决定太平洋战争进程的瓜纳尔卡纳尔战役(简称瓜岛战役)已进行2个月。美、日两军围绕着该岛进行着海、陆、空“三位一体”的角逐,尽管美军略占上风,但要说谁能最终拥有瓜岛的控制权还为时尚早。双方的争夺更加激烈。
已打退日军两次大规模进攻的美国海军陆战一师,也面临着补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即使每天只提供2餐,也只能再坚持7天,师长范德格里夫特只得向战区司令戈姆利和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求援。眼看着瓜岛形势严峻,尼米兹该怎么办呢?
在他看来,瓜岛守军必须坚持下去。
随着美国进入战时体制,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全部投入到战舰、坦克和枪炮的生产中去,美国俨然成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兵工厂”。为了更快、更多地生产武器装备,罗斯福多次巡视各大重要的军工企业,造船厂更是他关注和催促的重点。
更多的政府订单也引发了造船业的一场技术革命,与一开始铺设龙骨,再在其周围和上方通过铆接建造船只的传统制造方法不同,而是类似“模块化”生产,将各部件实现预制好,然后直接焊接起来,造一艘万吨轮由过去的半年压缩至一个月。
这意味着困扰太平洋舰队舰船不足的危机开始逐渐缓和,但尼米兹却高兴不起来。原来,尽管国内要求向太平洋战区提供更多飞机和舰船的呼声很高,以及金上将、麦克阿瑟等人极力争取,但一切为了“火炬行动”,成了压倒性的政策。
也就是说,罗斯福、马歇尔等人为了“先欧后亚”战略,决定将数不清的武器装备用来支持蒙哥马利反击隆美尔,即使瓜岛和新几内亚双双告急,太平洋战场依然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但为平复众人情绪,罗斯福还是派代表到太平洋战区考察。
这就是美国陆军副参谋长阿诺德中将,他与尼米兹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一致认为,日本人为夺回瓜岛集中了几乎全部的力量,更加说明增援瓜岛美军的必要性;只要陆战一师再坚持一段时间,凭借美国的雄厚实力,形势改观是完全可能的。
阿诺德表示尽量说服参谋长联席会议支援瓜岛,但前提是陆战一师必须守住瓜岛。让尼米兹高兴的是,“蛮牛”哈尔西出院了,当即决定让他继续担任第16特混舰队司令,率领修复好的“企业号”航母去南太平洋战区,支援瓜岛海域的防御。
而他当务之急,需要亲临瓜岛,为守军打气。
1942年9月,登上瓜岛的美国海军陆战一师可谓是打出了顽强作风,他们不仅打退了日军两次大规模的进攻,而且凭借亨德森机场,对增援的日军进行不间断地打击。然而,迟迟运不上来的补给,让守军出现了粮荒,剩下的口粮仅够7天。
师长范德格里夫特最看重的陆战7团,因运输不力一直没有归建。面对“缺粮少兵”的现状,他虽然对南太平洋战区司令戈姆利的指挥能力有很大意见,让陆战一师陷入危机的境地,但他也顾不上骂娘了,频频地向戈姆利和尼米兹求援。
好在不久运输船队冲破阻力,将陆战7团的4200名官兵,以及大量的补给和燃油送上瓜岛,解了范德格里夫特的燃眉之急。在他看来,经过战斗洗礼的陆战一师士气正旺,战斗力明显提高;再加上精锐的7团归建,他有信心守住瓜岛机场。
但在海上,美军的航母编队既不敢靠前作战,又屡遭重创。“黄蜂号”航母被击沉的现实,让戈姆利忧心忡忡,更让前线官兵对这位战区司令怨声载道。随着日军加强对瓜岛的争夺,不放心的尼米兹决定亲临前线,给守军鼓鼓劲、打打气。
然而,在听取戈姆利的汇报时,他所听到的却是疲于应付、毫无进攻意识的悲观情绪,以及“我的上帝,这就叫我该怎么办”而不知所措。尼米兹感到在戈姆利的指挥下,瓜岛很可能因悲观情绪而守不住,他第一次对战局的发展有些担忧。
让尼米兹放心的是,陆战一师的官兵们尽管饱受日军的轰炸,以及疟疾的折磨,但依然作战顽强、斗志高昂。在谈及瓜岛能否守住的问题上,范德格里夫特毫不隐晦表示:守军有能力守住,但需要海军舰炮的支援,以及对日军基地的打击。
说到激动处,范德格里夫特吐槽道:“我们太多的舰长不愿拿舰船冒险,缩手缩脚、‘怕’字当头;反观日本的‘东京快车’则勇敢许多,关键在于战区司令部的悲观态度”。尼米兹并没有立刻表态,他只是返回后,要求戈姆利火速增援瓜岛。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