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会有造反吗的机会吗?

我觉得朱棣造反完全是被朱允炆逼迫的,他的一系列削藩,让朱棣没有了退路,这才是他造反的根本原因,按照书上记载,朱标是一个比较仁慈的人,如果他不进行削藩,同朱棣等人和平共处,相信是不会有后面的事情的。

我们知道朱元璋在大儿子朱标死后,非常伤心,一心想让自己的长子长孙来继承皇位,他考虑的还是比较周全的,可以说把外姓能够威胁到孙子皇位的人,基本上都清除了,唯一遗憾的是,他忽略了家族内部,而且他还给朱允炆留下了三个他认为比较牛的人:一个齐泰、一个黄子澄,还有一个是方孝孺。

朱允炆虽然知道爷爷的心思,可是他没有忘记家里的叔叔们,而且也同爷爷留给他的财富(三位牛人)商量过这个问题,而他们的态度也是比较明确的,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我们过去经常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齐泰和黄子澄虽然不能算是坏人,但是他们肯定是政治上不成熟的人,虽然有足够的忠心,估计齐家治国还是有一套,但是在搞政治这方面,明显是弱了很多,他们用君子的思维来搞政治,太天真,他们鼓动朱允炆削藩,虽然不能说是失策,但是方法肯定是不对的,至少在预防打草惊蛇这方面做得不好,简直就是大张旗鼓在搞事情,这不得不让朱棣有准备。

两个主张削藩:

齐泰:齐泰是向朱允炆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削藩引发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发动靖难之变,于建文四年(1402)夺得帝位后,齐泰惨被斩首。

黄子澄:建文帝即位,命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向明惠帝(建文帝)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指黄子澄、齐泰为奸。

当然朱棣造反,还有一个人物很关键,就是黑衣宰相姚广孝,那个叫做“道衍”的和尚,一心想鼓动朱棣造反,他和朱允炆等人,就像是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这样在半推半就之间,朱棣就走上了那条不成功便成仁的造反之路。

此后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朱元璋把能征善战的人都已经剔除了,虽然让朱允炆的外敌不存在了,其实也把他的帮手弄没了,再加上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斗争毕竟是内斗,朱棣在军队中的威望明显要比躺在功劳本上的朱允炆强很多,再加上老谋深算的姚广孝,朱元璋留给孙子的治国能臣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在玩阴谋诡计上明显差得太多,失败也就不以为了。

?朱棣造反也是被逼无奈,但凡能当个安静的燕王,他肯定不会造反的,而按照朱标的性格,他也是不会削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