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植入木马、涨价……共享充电宝这是要翻车的节奏吗?

消费者的隐私,在别有用心的人看来,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圆通“内鬼”导致40万用户信息泄露;金立子公司被曝将木马程序植入大约2652万台金立手机中;售楼处通过人脸识别让消费者无奈多花数十万买房钱……这一届的消费者,实在是太难了。而如今,共享充电宝也加入了挖掘消费者隐私的“野蛮大军”中。

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重要提醒:警惕身边的共享充电宝陷阱。警方表示,消费者常用的共享充电宝可能被植入木马程序,一旦插入手机,可能就会盗取个人隐私信息,包括通讯录、照片、视频等。爆出这样的负面消息,再加上之前的疯狂涨价,共享充电这是面临要翻车的节奏?

风险来了,共享充电宝在被木马入侵

智能手机的重要性,已经愈来愈高。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不仅处理着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切,更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手机没电,简直会让不少人“丢了魂儿”。在手机自身电池技术迟迟没有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当下,充电宝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续命”角色。而遍布商场、机场、火车站、酒吧、饭店等人流量密集场所的共享充电宝,亦因消费者的刚需,成为一门好生意。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某些共享充电宝企业不满足于出租充电宝来盈利的商业模式,还将目标对准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想赚更多“灰色收入”。部分共享充电宝在被植入木马程序,大肆朝着个人隐私露出“獠牙”。据了解,这些充电宝主要来源于三个地方:一是商场里的可租赁移动电源,二是火车站里叫卖的满电充电宝,三是扫码免费送的充电宝。而这些充电宝,是消费者日常最常接触的途径。

显而易见的是,部分共享充电宝在带来风险。对此,消费者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个人隐私的安全。如,手机接入共享充电宝时,加入需要权限请求,一律拒绝,包括USB调试与设备信任在内。此外,遇到只提供USB孔的共享充电宝时,要使用只有充电功能、无数据传输功能、的充电线。只有这样,才可尽可能地将风险降至最低。

涨价大背景下,共享充电宝在滑向深渊

部分共享充电宝被植入木马,一定会对行业的形象、信誉等造成巨大冲击。而在近段时间,共享充电宝已因集体涨价饱受诟病。还记得共享充电宝于2015年诞生时,价格为1元/小时。且很多企业为了拉新,还烧钱补贴玩转免费试用活动。相较现在来说,最初的价格堪称“白菜价”。

这样的“好光景”,并未持续太长时间。经过激烈竞争后,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已形成“三电一兽”——街电、来电、小电、怪兽充电的垄断式格局。就此,这些企业也举起了疯狂收割红利的镰刀。1.5元/半小时、4-6元/小时,乃至一些景区的4元/半小时甚至10元/半小时……价格涨幅之大,让消费者“累感不爱”。比如央视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消费者都认为目前的定价已高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

在涨价大背景下,部分共享充电宝还植入木马,已经在让这一行业滑向深渊。在充电宝本身价格走低的态势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自购充电宝。这样的做法,无疑会让共享充电宝行业受到巨大影响。

净化环境、贴心服务消费者,方为进击之道

当然,就目前来看,共享充电宝有着海量用户。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已达2.29亿人。

看起来,在电池供电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的时候,共享充电宝就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但如果企业将涨价进行到底,还通过植入木马游走在灰色边缘地带,那么可能很快被消费者所抛弃。

说到底,共享充电宝企业要想不翻车并避免潜在的成长危机,就必须要净化环境,让充电宝还原“充电”的本质。同时,这些企业还应贴心服务消费者。他们要平衡利益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样的进击之道,才能让共享充电宝行业保持繁荣之势。(科技新发现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