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大捷,美国为什么仍坚持先欧后亚战略?

1942年6月,美军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尽管遏制了日本在太平洋的进攻势头,但从全球战局看,此战只能勉强算作一次成功,盟军所面临的局面依然非常困难。也就是说,“先欧后亚”战略并未改变,太平洋战场将继续采取“守势”。

而向来对欧洲和英国人“不感冒”的金上将,却叫嚷着继续加大对日本的攻势。显然,金上将的“坚持”更符合美国民众和国会议员的心愿。于是,以陆军为首的马歇尔与海军金上将再次争来争去,却触发了著名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马歇尔一再强调“先欧后亚”战略。

尼米兹取得中途岛战役胜利后并未歇息,而是马不停蹄地制定出下一步太平洋舰队的作战计划。在去华盛顿汇报的途中,其乘坐的水上飞机发生了事故。好在他是所有人中受伤最轻的一个,并获得了与家人相聚的机会,这让他十分高兴。

其实,尼米兹难得休息的背后,得益于华盛顿没完没了的争执,海军金上将和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还在就下一步美军作战进行博弈。马歇尔坚持认为,“先欧后亚”战略不但不能改变,而且要加大对欧洲的支援。因为,欧洲更符合美国利益。

首先,罗斯福十分关注苏德战场的变化。苏军在哈尔科夫的惨败,预示着德军将向紧挨中东的高加索地区进攻,而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已“剑指”阿拉曼。一旦,两支德军在高加索地区会合,那么德国与日本在中东会师,就是迟早的问题。

其次,维系英国和苏联抗战的大西洋“生命线”,在邓尼茨“狼群战术”的打击下损失惨重,仅6月份就损失商船近63万吨,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加。如果英、苏两国支撑不下去,美国必将受到来自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个方向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丘吉尔又来了。在他的“忽悠”和极力坚持下,罗斯福原本尽早开辟第二战场帮助苏联的计划泡汤了,改为加强大西洋护航力量以及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这意味着,刚参战不久的美国,将对欧洲投入更多的兵力和援助。

美国海军司令金上将,却并不认同这种做法。他认为,尽管中途岛一战让中太平洋危机暂时得以解除,但太平洋的局势依然没有完全改观,莫尔兹比港依旧危机四伏。更何苦,日军侵占了阿留申群岛,美国民众的心愿就是尽快收复领土。

由谁主导太平洋战局,陆、海军两军种再次争执起来。

1942年的下半年,华盛顿方面虽然更加关注对欧洲战场的投入,但美国上下更关心太平洋战场上的事态,尤其是在金上将的极力推崇下,罗斯福、马歇尔等人不得不在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同时,也积极展开在太平洋地区对日本的反击。

其实,作为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也是有“私心”的。自开战以来,尽管“珍珠港事件”一度让海军蒙受耻辱,但空袭东京、珊瑚海海战、中途岛大捷等战役,无疑让海军出尽了风头,而陆军没有一场“拿得出门”的胜利,让他始终耿耿于怀。

眼下,美军还没有全面做好进入欧洲的准备,马歇尔自然希望陆军能在太平洋战场上有所建树。说来也巧,在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向华盛顿建议,如果给他一支包括2艘航母在内的特混舰队,他将在2周内发动大规模反攻,夺取拉包尔。

马歇尔对该计划十分看重,这一战无疑是陆军主导的战役,海军只是从属关系。也就是说,此战胜利的花环将戴在陆军的头上。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还没有张口向金上将“借兵”,就遭到其断然拒绝,理由是麦克阿瑟的计划完全没有可操作性。

一是,以莫尔兹比港的补给能力,连几千人的驻军都无法保障,更不要指望大规模的两栖作战了;二是,把稀缺的航母派往暗礁密布的所罗门海域,并处在日军陆基航空兵的打击范围内,属于地地道道的冒险行动,应该步步为营,逐个推进。

更关键的一点,金上将、尼米兹对麦克阿瑟,一直觊觎太平洋战场总指挥的位置早就心知肚明,不要说无论如何不会把宝贵的航母交给陆军指挥,就连进攻的机会都不会给。只提出“海军占领岛屿后,陆军可以派出守备部队担负防御任务”。

也就是说,太平洋战场陆军就不要掺和了,“看家护院”的事情可以做。马歇尔自然不能接受,麦克阿瑟更是指出“海军试图独揽国防大权”。双方就由谁主导下阶段作战,进行了长达2周的激烈辩论,马歇尔与金上将谁也没有妥协的意思。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