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清凉地儿-了琹
最开始学习写字时,老师要求照着田字格,一笔一划地描着楷体字,形体要端正,笔画要平直,且不能超出框框。因为如果离开了框框的规矩,写出来的汉字,就是“鸡爪体”,潦草凌乱。
每一笔龙飞凤舞的行草,都是从楷书一笔笔练就的。汉字如此之美,恰是因为其布局规矩,定下了一个根基。
《孟子》里说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一词,最早是指曲尺与圆规,后来成为一个万物的准绳。
在中国,万物皆有规矩。有了规矩,才有那璀璨的建筑和美的器具;有了规矩,我们举手投足之间,才有了分寸和礼仪。
无规矩,不中国。
【 空间的规矩 】
有一种美,叫对称美
中国建筑,有规矩。
在传统儒家思想里,“中,天下之大本。”无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开“中”而存在,中,意味着中心,对称,而这些都指向一种均衡之美。
所以在中国的建筑美学上,“中轴对称”一直是中国建筑的规矩。
倘若你站在北京景山公园上,往下俯望紫禁城。你会看到,鳞次栉比的宫殿沿着一条隐秘的中轴线,成形结对般点缀在紫禁城两边。万里无云的蓝天,和庄重典雅的屋檐黄瓦,也沿着地平线,对称而平衡,这一切都显出一种秩序和稳定,以象征王朝的永恒不灭。
图片1.2.3|younggao
即便是普通的民居,也是均衡对称分布;一间四合院民居,内堂是中心,向外辐射活动的中心。“北屋为尊,两厢为次,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在空间的规矩之外,还有一种礼的规矩,长幼有序,内外有别。
这是中国建筑的规矩,在对称美中,是中国人对天地的认识,也是我们对和谐的追求,这里面的庄重大气,有礼有序,包容世间百相,海纳山河大川。
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民族如中华民族一般,对中轴对称有如此热切的追求。
这样的规矩,只有中国人才懂。
图片|Catherineeeee
【 造物的规矩 】
一丝不差,一拍即合
中国造物,有规矩。
在先秦手艺专著《考工记》中写道:“圆者中规,方者中矩。”所有圆的器具,要符合“规”,方的器具,要符合“矩”。
器有尺度,物有准绳,要一丝不差,一拍即合,这是中国造物的规矩。
之前听一个做木工的老师傅讲:别看做木活只是刨刨敲敲,里面有大把的规矩。下料要“一丝不差”,你“进一线”或者“出一线”,做出来的椅子看起来都会有巨大的差异;在拼合的时候,榫头卯眼要“一拍即合”,因为“松一分”或“紧一分”,到时候使用起来的感觉都有天差地别。
当我们再看明式家具的椅子时,里面也有合宜的尺度,靠背流畅富有线条,扶手略有弯曲,都符合一个人体坐姿的规矩。
所有丝毫不差的器物,都源自工匠对于规矩的遵守。
在苏州,传说有一个木工师傅,为一个大户人家打了五具梅花凳。为了展示他一丝不差的技艺。他洒了一把石灰在地上,用凳脚压出五个腿印,依次旋转,每次五个凳脚都恰好落在原先印出的灰印上。
如今我们再谈及匠人,论到造物,总是容易陷入一种拔高的语境,匠心的孤独,匠人的慢......很少有人去讲最基础的东西,匠人对规矩的态度。他们在一丝不差的尺度里,那一丝不苟的坚守。
《抱朴子》里说:“良匠能与人规矩。”一个好的匠人,必熟知器物的规矩和尺度。
中国规矩,造物之美。进而中国匠人才能仅凭手工,就有领先世界几百年,甚至远超现代工业的水准。
【 人生的规矩 】
分寸在心,是为人礼数
中国人的一生,有规矩。
无论是建筑对称中的礼仪规矩,还是工匠一丝不差的造物规矩,都会衍化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在生活中,从小到大,方方面面,身边都有许多规矩。
之于中国人来说,规矩就是“分寸”,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图片2|空谷寻芳
在中国的人情江湖里,出言有尺、处世有度,便是规矩。与人交浅不言深,与人绝交不出恶声;既不揭人短,也不说已长;看破不说破,留人三分薄面。
在烟火世事中,五味分寸,火候大小,都有规矩。小到油盐糖醋的调和,大到煎炒烹炸,如果如果乱来,这道菜便不合胃口。
人群之中,规矩更是一种教养。聚餐时,长辈未动筷,小辈如果先动了,在别人看来便是不讲分寸,不得体,这样就是乱了规矩。节日里祭祀,烧香烧几根,磕头磕几下,这种分寸不仅是对先人的敬畏,也是尊重。
......
分寸感,既是规矩,也是礼数。
人生百味,一咸一淡,一进一退,能做到恰到好处,有礼有节,便是规矩。
图片1|三世摄影
图片2|君寻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漠视规矩,认为规矩是陈年陋习。
其实不然,规矩更像是千百年来积淀的规律,演化成中国人的礼数,中国造物的美感。
丢失了规矩,生活就失去了礼节和美感。
丢了建筑的规矩,就丢了空间的美感,所以我们看到了许多光怪畸零的建筑。
图片|空谷寻芳
丢了造物的规矩,就丢了匠心的坚守,所以无数伪匠人用劣质的手艺挤兑真匠人,劣币在驱逐良币。
丢了做人的规矩,就丢了人性的礼和善,所以每天新闻都有荒诞的人事和粗鲁的行径。
方圆规矩,是非曲直,全在人心。
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图片|清凉地儿-了琹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