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部抗战“神剧”因其过于雷人的设定而下架。该片中,除去大家熟知的抹发胶、住别墅等情节外,身为团长的主角亲自带队冲锋、和敌人拼刺刀也引发了观众不小的争议。
其实何止是“神剧”,当下诸多战争类影视作品中,团长、师长乃至军长提着大刀或拿着冲锋枪赶到第一线跟敌人玩命的镜头早已屡见不鲜。似乎这些指挥官们只有这么做,才能彰显自己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才能对得起观众。就连一向被认为公正、客观的电影《太行山上》,也出现了身为军长的郝梦龄手持冲锋枪,在近距离和鬼子对射的场面。
那么,真实的战争是这样吗?指挥官究竟需不需要亲自上前线?
上图_ 万毅(1907年8月8日~1997年10月31日),原名万允和,字倾波
坚守自己的岗位才是称职
要解答上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一段万毅将军在接受采访时的讲述:
记者:“都说您打仗时身先士卒,每次都是靠前指挥,对吗?”
万毅:“我一直坚守在指挥岗位上,从不退缩。”
记者:“您是说您每次都深入一线是吗?”
万毅:“我始终都在我的指挥岗位上。”
记者:“那也就是说,您一直都在最前沿?”
万毅:“我是说,我始终都在我应该在的地方。”
可能在这位记者看来,一位百战名将,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只有到第一线去和敌人玩命,才能无愧于名将的称号。但万毅将军的话却直接明了的告诉我们:作为指挥官,只有坚守在自己应该在的指挥岗位上,才是称职的,否则就是渎职!
上图_ 抗战时期国军前线
我们知道,战场上,不同级别的指挥官,所担负的职责是不一样的。级别越高人,其往往需要越靠后方来指挥。这不是因为他们的命更金贵,而是战争的需要。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一个高级指挥官,必须要坚守在自己的指挥部里,才能时刻接收来自方方面面的情报信息,才能准确针对当前敌我形势的变化做出应对和部署。如此条件下,怎么可能允许他跑到战壕里,去和敌人面对面过招呢?那样的话,谁来统御全局?谁来调度各方?况且我们都清楚一个常识,那就是下级指挥官除非有特别的命令,否则决不能比上级指挥官更靠近后方。
如果一个军长跑到第一线,那么师长、团长、营长们又该待着什么样的位置上?如果大家都到战壕里操起冲锋枪射击,或者抡着大刀和敌人肉搏,那么整个部队又该由谁来管呢?
上图_ 抗战剧中手持大刀与敌军肉搏的八路军战士
可以上前线,但这只是特例
当然,翻遍史书,不是找不到高级将领亲临一线搏杀的记载。但这些只是特例,不是常例。具体来说,以下几种情况下,部队指挥官确实是需要和敌人刺刀见红的。
第一种就是部队的番号与实力严重不符时,所谓的高级将领实际上就是基层指挥员。
比如我军初创时,部队的架子往往都比较大,军级乃至军团级部队有很多,但实际上其兵员数却很少。鄂豫皖红7军成军时,全军只有指战员70余人,也就是一个加强排的规模,所以这时的军长,实际上担任的是排长的角色。身为排长,能不上前线吗?
第二种情况就是战斗规模不大,战役纵深很小,指挥官亲临一线能够更好地掌握敌我态势,便于做出相应部署。
例如平型关战役时,因为作战区域相对固定,且敌人兵力有限(约1000人),所以115师师首长们均靠前指挥,这样就能第一时间掌握战场讯息,指导作战。
上图_ 平型关战斗
第三种,就是有些指挥官虽然已经是师长、军长,但他们往往出身绿林响马,大字不识几个,让他们待在司令部里像看天书似的去看地图上那些红箭头、蓝圈圈实在头疼。
所以他们往往把指挥权交给科班出身的参谋长,自己则带着亲兵卫队到前线去督战,甚至亲自拼杀。苏联红军的布琼尼元帅,民国时期的李守信、白凤翔都是这样。但他们所处的战场一般火力密度都比较低,敌我双方还经常用冷兵器交锋。所以这种将领只能是流行于装备落后的军队和交战水平比较原始的战争时期,属于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万不得已只能亲自上阵了。
像台儿庄战役时孙连仲对池峰城说的那样:“士兵填完了你就填进去,你填进去了我再填进去。”注意这句话,只有士兵打光了,师长才能上;师长打光了,总司令再上。也就是说,不到最后一刻,高级指挥官决不能放弃本职。如果战场形势还没到山穷水尽,师长、军长们却冲到阵前舞刀弄枪,那他一定是脑袋出了问题。
上图_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
军长和排长的战斗位置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回到“神剧”中团长带队冲锋到底合不合理这个问题上来。要知道在抗战时期,部队的装备水平和战场火力密度较之前的战争都有显著提升。尤其是鬼子的火力更是十分凶猛的,高级指挥官在激战时如果亲临一线,不仅很难起到鼓舞将士的作用,相反极易遭受伤亡,从而严重挫伤己方部队的士气。
加之这一时期随着军事教育的普及,指挥部建设也日臻完善,指挥官越来越专业化、科班化,部队的调度与部署不再是简单的几句口令就能完成,而是需要依托参谋和情报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再经过缜密的梳理和判断后才能进行。
这种情况下,别说军长、师长,就是团长、营长也不能贸然地拿起武器去和敌人玩命。这样会给部队的指挥造成极大混乱,将面临严厉的军法审判。老电影《上甘岭》中,八连连长未经许可便跳出坑道破袭敌军碉堡,虽然顺利完成了任务,但仍遭到了上级的点名批评。连长尚且如此,何况是级别更高的指挥官。
上图_ 《上甘岭》相关电影海报
可能有人会说,你讲的不对,要是指挥官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什么抗战时期我们会有那么多高级将领殉国?其实,只要仔细阅读史料,不难发现抗战中殉国的将军们,更多的是因为战役部署失误或战场协同上出现错误而殒命的。他们或是遭到敌军突袭,或是殁于敌机空袭或敌炮打击,或是因耻于战败而自裁,像王甲本将军那样阵亡于肉搏战的情况实在是少之又少。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还从没见哪位高级指挥官像“神剧”中表现的那样在部队建制完好的情况下,离开指挥岗位去像一位排长、班长那样带头冲杀。所以说,想要靠这种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气概、拔高人物形象,还美其名曰经得起历史检验,真可谓是悲哀至极!
作者:林森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抗日战争》 王树增 著
【2】《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 郭东风 著
【3】《八路军》 朱奎玉 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