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野猪就是生活在野外的家猪,其实并不是这样,现如今的家猪是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由野猪驯化而来的。
经过人类多年以来的驯化,现如今的家猪体型上和野猪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头胸部变得比野猪更短,而腰臀部变得比野猪更大,这样的体型能够生产更多的肉质,提高肉饲比。
除此之外,经过人类驯化后的家猪性格也变得温顺,虽然仍旧会采用猪鼻子拱食物,但是即使将它们放归在野外,它们也不是我们提到的野猪。
野猪数量
我国是野猪的原产地,老虎、豹子等都是它们的天敌,但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由于大型食肉动物的短缺以及气候适宜,导致野猪泛滥成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多个地方均遭受野猪入侵。
由于野猪属于杂食动物,几乎是能吃的东西它们都会吃,其中也包括农作物,因此对美国当地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每年因野猪导致的经济损失就多达15亿美元之多。
然而,由于猎杀野猪需要购买相应的武器,以及寻找野猪踪迹,运输野猪等,付出的经济成本更高,据统计,猎杀野猪的成本大约在30美元每公斤左右,因此猎杀野猪非常不划算。而下毒以及释放微生物又会导致当地的其他野生动物受到威胁,所以直到现在当地人们也没能解决猪患,甚至连野猪数量都无法控制。
我国是野猪的原产国,而且由于大型食肉动物的消失,使得野猪的成活率变高,再加上禁猎的措施,我国的野猪数量也得到了恢复,现如今野猪在我国也属于无危生物,也就是没有灭绝的危险。
尽管如此,我国依旧将野猪列为了三有保护动物,猎杀野猪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花大价钱保护一种没有灭绝危险的生物呢?
为什么要保护野猪?
其实保护野猪并不是保护野猪这一种生物,而是保护当地的整个生态系统。尽管野猪会采食人类的农作物,破坏人类耕地,但实际上野猪对于野生环境来说几乎是难以替代的物种,可谓是整个生态链的基石。
野猪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而且食性非常杂,它们会喜欢拱开泥土,挖掘埋藏在地下的根茎,而在拱泥土的过程中,也会将落叶、腐质物等与空气搅拌在一起,加速分解过程,也让掉落在地面上的果实有了更好的萌发机会。除此之外,野猪拱地也有助于改善土质,疏松土壤,使得土壤不会板结硬化。
如果没有野猪,那么当地的落叶厚度将很难发生变化,许多草本植物也就无法萌发。
其次,野猪喜欢啃食树木,甚至将树木啃断。而这可以防止树木无节制的生长,导致森林过密。过于密集的树木会导致阳光很难照射到地球表面,影响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长,也影响林下微生物的生存,甚至会妨碍动物们的行动。
雌性野猪喜欢团体生活,在冬天时它们经常会拱开厚厚的积雪,露出地面上的植物,为其他食草动物开辟出一片觅食之处。
野猪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每次能够繁衍2-10只后代,由于它们食性较杂, 所以这些后代的成活率较高,因此在部分地区野猪会出现泛滥的情况,但在我国野猪很少能泛滥成灾。
这是因为在野猪生活的地方,一般都生活着许多狼、豹子、老虎、猞猁等食肉动物,它们会捕食野猪,使得当地生态系统能够健康运转。
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学家们在考察当地食物链是否完备时,会考察当地的的基层生物数量,比如:野猪数量,毕竟只有数量较多的野猪,才能满足大型食肉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当地野猪数量越多,当地的食肉动物生存越好,当地森林生态越健康。
因此,保护野猪,保护的并不仅仅是野猪,也是当地整个生态系统。
野猪虽好,也不能泛滥
野猪虽然是生态链基层的动物,但如果一个地方的大型食肉动物较少,无法控制野猪的数量,那么野猪也将会成灾。
野猪喜欢到处乱蹭,在森林之中有许多动物在求偶季时,会在树木周围留下气味痕迹,而野猪乱蹭时会将气味蹭掉,使得一些动物无法根据异性留下的气味来寻找到对方。
而且,野猪食量较大,食性非常杂,如果一个区域的地方野猪过多,将会导致当地的其他食草动物面临无食物可吃的局面,以至于造成其他食草动物数量锐减。
所以,在保护一个地方的生态系统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当地的动物数量,还要关注当地的动物结构,如果野猪在野外泛滥成灾,那么我们也会通过移走部分野猪,增加投放其他食草动物,以及重点保护食肉动物,使其数量增多,以便使得当地的生态结构能够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