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明太祖朱元璋掌权之后,对帝位的看护,不输于任何开国君主。对权力太过专断,大大限缩了朱元璋的心胸空间。丞相犯事,在明以前的历史中,也不乏其例。但是,因为丞相有错而直接废掉相权,朱元璋算是应当被记住的一人。
废掉相权,从治理结构上看,是对组织的破坏;从治理章法上看,是对制度的破坏。
这种破坏,无限扩大了皇权,极度加深了专制。
这种破坏,抹杀了以往的议事规则和制度,原有的某种集体决策模式被突然剔除。
说权力专断对朱元璋心胸的限缩,并非信口之语。因为,朱元璋并没有虑及后世,或者说,朱元璋这种狭隘地对后世的考虑是有很大缺陷的,这就是心胸与远见不足的结果。
朱元璋作为开国之主,其能力精力,在没有宰相时,基本是可以应付时局政事的。但是,明朝越往后来,那些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越是孱弱。这些比之开国之君而显得相对孱弱的帝王,没有能力、没有精力、甚至没有兴趣管理时局政事,而此时,外朝已没有统一意见的平台,一切皆需决断于皇帝,皇帝不能自主、无法自主,就把决断权委托给了宦官。结果,明朝的宦官之祸,比之东汉,似乎可以说是不相伯仲。
东汉的宦官之祸,已经将宦官的形象定格成了奸邪宵小。
明朝的宦官之祸,更加深了宦官的负面形象。
对于宦官的成见、歧视、贬斥等等的不良情绪,最本源的因素,是宦官异于常人、是宦官乃身体残缺之人。
对异己者的仇视、敌视、攻击、戕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所谓异己者,范围很广,包括装饰、打扮、身形、体态、肤色、民族、宗教、思想等等与自己、自己的族群、自己的国家等不同的人、团体、国别等。
这能不能算作是人性之恶,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定不是人性之善。
另外,对宦官的恶劣印象,还是因为宦官中出了一些名声大、影响远、行事坏的恶人。就是因为这类少数恶人的代表作用,造成了整个宦官群体的恶劣形象。其实,从有宦官开始,到宦官制度的结束,这其间,宦官的总体数量是十分庞大的。那些真正十恶不赦的宦官,在整个群体中,所占比例是少之又少的,绝大多数的宦官,都是可怜之人、做的是比常人更可怜、更可悲、更可叹的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代表者的恶劣,又是多么恶劣的事情。
当然,一直以来,对宦官的低视,比较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职责,是伺候他人。伺候他人,古今中外,都是被下看的。这也是需要深刻思考的人类社会、人性、管理制度等等错综交织而成的问题。
当然,今天看宦官的恶,不能仅仅局限于君君臣臣的范围。
当然,今天看宦官的恶,还要认识到制度的更邪恶。
这样,才会比较全面。
下面,就来看一段明代一位宦官的历史。
至于看完此人的这段历史之后,读者们要怎么评价、怎么感想,只能由各位自由发挥了。
这话,还得从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期的一位官员说起。
这位官员,名叫林俊。
既然说到林俊,那么,林俊是谁呢?
林俊(公元1452年~公元1527年)字待用,号见素、云庄,莆田人(今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人)。
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林俊考中进士,历任云南按察副使,南京右佥都御史兼督操江,湖广、四川巡抚,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加太子太保;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卒。
明穆宗(朱载坖,又作“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追赠少保,谥贞肃。
林俊为人刚直敢谏,廉正忠诚,嫉恶如仇,爱才如渴,以礼进退,始终一节,是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的老臣。
林俊著有《林见素文集》二十八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明史》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林俊传》可参看。
话说,明宪宗时期,有一江夏妖僧,名叫继晓,他通过太监梁芳(广东新会人,御马监太监。明宪宗时为内侍。),获得了朱见深的信任。于是,在皇帝的首肯下,继晓在宫中大搞神仙方术,弄什么点石成金的把戏。一时间,明室之内,乌烟瘴气。
对此,很多朝廷的官员都看不过去。但是,惧于皇帝的支持撑腰,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林俊上书,弹劾继晓。
结果,林俊的行为惹恼了朱见深。朱见深下旨,林俊被逮捕下狱。
眼看着林俊性命难保,这时,有一宦官,出来为林俊说话。
这位宦官,就是怀恩(《明史》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怀恩传》可参看)。
怀恩,高密人,戴纶的族弟。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在位)即位,加恩官员,戴纶被提拔升任为兵部侍郎。不久,戴纶因劝谏游猎,触怒朱瞻基。于是,朝廷命令他参赞交趾军务。此间,戴纶的朋友、同朝为官的林长懋从南京来京,因为迟到,也被降职为郁林知州。没过多久,戴纶与林长懋因心怀怨恨获罪,一齐被逮捕到京师,关进锦衣卫大狱。朱瞻基亲自审讯他们,戴纶直接申辩,直接激怒皇上,可怜他被被乱棍打死,并没籍没家产。戴纶伯、叔父河南知府戴贤、太仆寺卿戴希文全都被捕入狱。
这一场大狱发生时,戴希文家也被籍没。戴希文有一子,当时年纪还小,被宫,成了皇宫里面的小黄门(小宦官)。
这个被戕害的戴家的孩子,从此也就没有了名姓。幸赖皇帝“仁慈”,给他赐名,叫做“怀恩”。
到明宪宗时,怀恩已身居高位、执掌司礼监了。
明宪宗末年,因为谏诤易储之事,怀恩被黜,前往凤阳守陵。
明孝宗朱祐樘立,怀恩被召还,仍为司礼监掌印。他力劝朱祐樘逐黜万安,进用王恕。一时间,朝廷正人汇集进用,这些,都是怀恩之力。
怀恩死后,朝廷恩赐建祠,祠额曰“显忠”。
当日,林俊被逮捕入狱之后,怀恩在朱见深面前叩头谏诤,他道是:
“要杀林俊,万万不可。自古以来,就没有听说过诛杀谏官的事情。我朝在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明世宗时,改上庙号为成祖。)时期,因为大开言路,所以,才有盛世之治。现在,皇上要诛杀谏官,如果真这么做,就会失去百官之心、就会失去天下人之心,这可以吗?臣不敢奉皇上之诏!”
怀恩说完,朱见深大怒道:
“就是你!你与林俊私下合谋,一起讪谤我。不然,深宫之事,林俊岂能知晓?”
言罢,朱见深举起他平常所用的御砚,向怀恩砸去。
面对这般情状,怀恩并未躲闪,他用自己的头去接那飞来的砚台。
还好,怀恩的脑袋没有接到明宪宗掷来的砚台,他没有被砸中。
朱见深见怀恩如此,更加愤怒,他一下子就将桌子掀翻在地。
怀恩脱帽解带,跪在朱见深前面,大声哭号,不肯起身,口中说道:
“我不能再侍奉陛下了!”
接着,朱见深下令,让左右将怀恩扶出,送到东华门外。
随后,怀恩派人对镇抚司说道:
“如果你们为了谄媚梁芳,就合谋倾轧林俊,林俊一旦死去,你们也不会独自活下来!”
于是,怀恩径直回家,躺卧不起,说自己中风了,不再到宫中履职办事。
朱见深无可奈何,只能命御医前往,为怀恩调治。
当时,宫中派往怀恩家里的使者,来来往往,交错于道路。
最后,林俊的狱事因此得以开解。
后来,发生了星变。
所谓星变,就是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认为,星变后将有凶灾。
当时,为了应对星变,必须罢黜传奉官。
所谓传奉官,是指因传奉而获任命的官吏。
所谓传奉,是指明代不由吏部铨选,而由太监视进呈珍异的多寡,以谕旨直接任命官吏的做法。
因为罢黜传奉官一事,御马监太监张敏向朱见深奏白:
凡是经由马坊获取职位的传奉官,不能因为星变而罢黜。
朱见深就答应了马敏。
接着,马敏带上奏疏,前去谒见怀恩,跪在当廷。
怀恩徐徐说道:
“起来吧、起来吧!我的双足病痛,不能行礼!”
怀恩问马敏道:
“您有什么事情啊?”
马敏回答道:
“我已得了陛下的旨意,这次星变,马坊的传奉官不需要罢黜!”
怀恩大声说道:
“星象变异,就是专为警示我们的。我辈内臣,破坏朝廷的法度,外官又能做什么呢?现在,刚开始要平正法度,您又来破坏。他日,天雷会直接下来,击碎您的头!”
然后,怀恩指着自己的位子,说道:
“这个位子我坐不了,你来坐。你兄弟家人遍居权要之位,你又想来坐我的位子吗?”
马敏平常就骄纵,地位也相对尊贵,而且,他还是宫中的老辈。听怀恩这么一说,他不敢吐纳声气。回到家中,马敏因为生气,以至于死去。
这一时期,还有一事。
章瑾因为进奉宝石,朱见深准备让他去镇抚司做官。
随后,朱见深命令怀恩传旨授职章瑾。
怀恩说:
“镇抚司执掌天下之狱。在朝廷之中,镇抚司是武臣最好的位子。这么重要的职位,怎么能用进奉货物来获得呢?这个圣旨,不宜宣!”
朱见深说道:
“你是要违反我的命令吗?”
怀恩答道:
“我不敢违反陛下的命名,只是这样的话,恐怕违法了国家的法令!”
不得已,朱见深只能派覃昌去传旨。
覃昌(公元1433年~公元1493年),字景隆,别号葵庵,广西宜山县人,司礼监掌印太监。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被选入宫,送内书堂学习。明英宗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充太子朱见深伴读。
怀恩对明宪宗说:
“倘若外廷有人谏止这件事情,我的意见或许还是可行的!”
此时,余子俊是兵部尚书。
余子俊(公元1429年~公元1489年),字士英,四川青神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人,祖籍京山(今属湖北省荆门市),明代名臣。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进户部员外郎。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巡抚延绥时,苦筑延绥长城,史称“尽心边计,数世赖之”。 巡抚榆林时,与徐廷璋、马文升并称关中“三巡抚”。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逝世,年六十一。追赠太保,谥号肃敏。有《余子俊奏议》、《余肃敏公奏议》等,今已佚。《皇明经世文编》录有《余肃敏公文集》一卷。《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有传。
怀恩含蓄地劝告余子俊说:
“章瑾的事情,您来上奏,我在宫中为您助力!”
余子俊道歉说,自己不敢。
怀恩感叹道:
“我原本就知道外廷无人啊!”
当时,都御史王恕屡次上疏,恳切率直。
王恕(公元1416年~公元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三原(今属陕西)人,明代中期贤臣。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登进士第,选庶吉士。后为大理寺左评事,迁左寺副,又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等,历官十九任。也是首任河道总督。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卒,年九十三。追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号“端毅”。历仕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与马文升、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辅佐明孝宗实现“弘治中兴”,史称“始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与其子王承裕并为“三原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王端毅公奏议》。《明史·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七十》有传。
怀恩极力扶持,王恕才幸免于祸事。
每每王恕上疏,怀恩看后,都会感叹说:
“天下忠义,斯人而已。”
等到明孝宗弘治初期,朝廷言路大开,进言者措辞过于急切,甚至指斥内臣为刀锯之余。
为此,覃昌大怒,怀恩却没有动气,他对覃昌说道:
“话虽难听,但是事实。我们本来就是刑余之人,您又何必动怒呢?”
本文框架,依照明人王鏊所撰《王文恪公笔记》中《怀恩》一节。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