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式救援”真的不在乎人质的性命吗?

“里面的恐怖分子听着,人质已经被我们击毙了,赶快出来投降吧!”上面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如今网络上经常有网友拿它来调侃俄式反恐救援行动。确实,相对于英美等西方国家高效、干练的人质救援,俄式救援总显得那么不让人放心。

远的不说,就拿大家印象深刻的2002年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人质事件”(以下简称文化宫事件)和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以下简称别斯兰事件)来说,两起事件均有超过1/4的人质死亡。正因如此,俄式救援被扣上了“人质粉碎机”的恶名,饱受世人批评。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俄式救援真的不在乎人质的性命吗?

上图_ 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

严酷环境的紧张与无奈

俄式救援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救援部队经常使用包括武装直升机、装甲车、火箭筒在内的诸多重武器,一阵猛轰之后再由突击队员持冲锋枪上前突突突,让人感觉似乎他们是要把武装分子和人质一起炸成灰一般。实际上,俄救援部队之所以这么做,是源于现实反恐环境的严酷。

与西方“独狼”式的武装袭击不同,俄境内各种非法武装的装备水平非常之高,甚至连很多国家的正规军都要望而却步。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因为缺乏监管,大批武器装备流入黑市,使得很多武装集团能够以较低价格迅速购入精良的武器装备。例如前文所述的文化宫事件,事后查明武装分子不仅持有包括AK74U突击步枪和PM手枪在内的20多支枪械,还包括20多枚手榴弹,8枚用152毫米炮弹改装而来的爆破器,以及地雷、炸药包和多个内含简易爆炸装置的腰带。

与之相比,西方国家人质事件中的袭击者顶多就是几个人加几把枪,甚至很多人手里只有冷兵器,SAS与GSG9大显神威的伊朗驻英国大使馆人质事件和摩加迪沙劫机案便是如此。

上图_ 英国特别空勤团伊朗驻英使馆营救事件

此外,由于地理原因,俄罗斯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较低。因此俄大多数建筑出于保暖需要墙壁极厚,俄军警部门如果只使用威力较轻的单兵武器,恐怕连“破门而入”都十分困难。另外冷战时期,为应对大规模核战争,苏联多数建筑都建有如迷宫一般的地下设施,用以安排百姓避难及屯放粮食物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军警部门的营救难度。

特别是在文化宫事件和别斯兰事件发生的剧场、学校等场所,都建有大量结构复杂的人防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使救援部队很难确切掌握人质的分布,更给袭击者提供了良好的掩体。如此,俄军警部队在救援中频频使用“大杀器”,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图_ 苏联解体后

长期自废武功的悲剧

苏联解体后,由于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俄军警救援部门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训练,武器装备也很少得到更新。而众所周知,反恐特战部队正是一支需要不断打磨的尖刀。这种打磨费时也费钱,但却能够保证这把刀出鞘时一击制敌。可受限于多种因素,俄救援部队在新时期仍不得不使用已经过时的老装备去对付日新月异、花样翻新的人质事件,这自然让很多人觉得俄式救援太过简单粗暴。

其实,苏联时代,苏军警部门的搜索救援行动是十分精彩的。1979年7月28日,苏军阿尔法特战部队官兵成功制服一名潜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破坏分子,手法干净利落。

1981年,在萨拉普尔市,阿尔法部队制服了2名携带冲锋枪、将25名中学生扣为人质的武装分子,人质无一伤亡。

1983年,在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武装人员扣押了一架客机上的57名旅客,阿尔法部队适时采取行动,再次在毫无伤亡的情况下解救了全部人质。

苏/俄在选拔反恐特战队员时,也一直遵循“不需要只会开枪杀人的莽汉 ,需要的是胆大谨慎 、武艺高强而又遵守纪律的特种部队战士”这一原则。但再精密的机器,也架不住一直不上油。由于长期“自废武功”,俄军警救援部队的战斗力相比苏联时代无疑大打折扣。

反观屡屡与俄为难的武装分子,他们大多作战凶狠,很多人还经历过实战洗礼,技战术经验丰富。英美等国那些拿着手枪、举着燃烧瓶的暴恐人员,在这些人面前简直就是弱鸡。

上图_ 2002年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人质事件”

此消彼长之下,俄军警在救援时只得更加依赖重火力的应用,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俄式救援场面上都显得比较生猛。但俄军警绝对没有到草菅人命的地步,相反他们的技战术安排是十分缜密的。

例如在文化宫事件中,俄军警部队没有采取直接强攻的战术,而是先使用特殊气体麻痹武装分子和人质,而后以破拆专家扫除剧场通道内的各种爆炸装置及障碍物从而潜入到剧场外围,再以多点突破战术进入内部解救人质。只可惜由于人质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被困许久,生理承受达到极限,许多人在吸入特殊气体后因体力不支而伤亡,故而给这场救援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上图_ 俄罗斯特种部队

刀尖上跳舞,必须慎之又慎

人质解救向来因难度大、危险系数高而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对此,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俄军警部队深有体会。近年来,随着俄经济的逐渐复苏,俄军警部队不仅加强了相关训练,在新技术的使用和新装备的投入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俄军警部队开始大量装备手持式小型无人机、穿墙雷达、激光眩目器等特战装备,使用特种亚音速步枪弹(具备在穿透软质防弹衣后有限杀伤人体的能力,以尽量减少误击对人质造成的伤亡)的VSS或ASVAL微声步枪也已列装。

俄特战队还让部分官兵身穿武装人员的制服,与救援部队使用特制训练弹进行面对面交火,从而加强救援行动的精准性。训练中,特战队每名成员都被安排负责指定的某一区域或某排座位,在各自扫清“责任田”的同时,还要进行交替掩护、火力压制与搜索、侦察、破拆、渗透和擒拿,真实还原解救中的每一个细节,反复演练以磨合流程。

通过上述努力,仅在2018年,俄军警部门就击毙了65名武装分子,活捉了36名头目、236名匪徒和589名帮凶,阻止和摧毁了37个非法武装组织,而却没有造成任何人质伤亡。可见,俄式救援也同样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

上图_ 俄式救援,连核潜艇导弹巡洋舰都用上了

俄式救援看似刚猛、火爆、凌厉的技战术,这其中既有历史与现实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也蕴含着粗中有细、科学谨慎的军事智慧。这种在外人看来非常强悍的救援模式,实则是俄军警部门针对国内特殊环境,通过多年来血与火的惨痛教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不少国内外人士对俄式救援的嘲笑与戏谑,虽然说得有鼻子有眼,但其相关观点却毫无理论依据,有的根本就是认识上存在极大偏颇。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地抹黑俄式救援的行为,与其说是调侃,实则是对俄军警部门不懈努力的一种不敬。

作者:林森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特战精锐:揭秘俄罗斯特种部队》 铁血图文编著

【2】《俄罗斯反恐体系研究》 戴艳梅 著

【3】《人质在颤栗——被冤枉的“俄式”人质救援》 王信博 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