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雄性的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是同一个?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关于“为什么不少雄性动物都是排泄和生殖共用一个器官?”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也确实可以举一些反例,但生物圈有很多雄性动物都是如此就不能说是个巧合。一般来说,我们都是用“进化论”来解释生物的演化。而这个问题也需要用进化论来进行诠释。

这里的“进化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是有所不同,它被称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个理论保留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并加入了许多现代生物学的理论,比如:分子生物学,也就是说,进化论本身也在“进化”。因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目前生物学解释生物演化最主流的理论。

很多人以为,进化论的意思是:生物可以自己“进化”。实际上,生物并不会自发地往某个方向进化。而是因为生物在繁衍的过程当中,子代的遗传物质都会有些许突变,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不同程度地展出区别于以往的性状。而在自然环境的筛选之下,适应环境的子代会被留下,不适应的子代就会夭折。也就是说,进化的方向实际上是自然选择造成的。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性状才有利于在自然选择中存活下来呢?

客观地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有一个原则是更古不变的,那就是凑合够用,尽量减少耗能。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物种要存活下来,就需要摄入能量来维持,但是在自然界中,获取能量并不容易。尤其是天灾来临时,那些能尽可能减少耗能的物种往往能够活下。就拿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说,当时地球的霸主是恐龙,但是恐龙的块头较大,耗能和耗氧量都比较大。

但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掀起了巨大的烟尘,遮挡住了阳光,地球的环境变得十分恶劣,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植物大量死亡。于是,食草恐龙大规模死亡,进而影响食肉恐龙,导致食肉恐龙也大规模死亡。而当时哺乳动物的祖先体型小,耗能少,躲过了那场危机。这也诠释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铁律

为什么不少雄性动物都是排泄和生殖共用一个器官?

知道了这些,我们回到开头说到的问题。对于动物而言,进化是充满偶然性的,但能充分适应的物种是比较容易保留下后代的。除哺乳纲的动物之外,许多其他的生物都只有一个泄殖腔。这个泄殖腔直接承担着排便,排尿和生殖三个功能,也就只有一个通道,比如:鸟类(恐龙也是),爬行类,两栖类,软骨鱼,蛔虫等等。

这个特点也是恐龙当年能够称霸地球的原因之一。在恐龙称霸之前,地球的环境很干旱,能够充分利用水分更有利于物种存活下来,而这样的特点可以帮助它们充分利用摄入的水分。

而哺乳纲(或者我们说合弓纲)采用的是另外一种结构,也就是排便、排尿,生殖是三个系统,利用的是三个通道,这里主要说的是哺乳纲的雌性,而哺乳纲的雄性则是双通道,排尿和生殖合并为一个通道。客观地说,这种方式相对于上文提到的泄殖腔的方式来说是相对耗能的,并且是很奢侈的,不仅如此,皮肤表面的开口越多,意味着被异物入侵的概率越高,免疫系统的负担也会越大。照理说是不容易在自然选择下存活下来。

那么为什么哺乳纲偏偏要采取这种方式呢?

正如上文说到的,这并不是生物自己选的,很多都是偶然发生,并被自然选择筛选下来。我们如今已经搞不清楚当初为什么会朝着这个方向演化。

但我们知道的是,哺乳动物有很多先进的演化特征,这些特征确保了哺乳纲的动物即便是采取三开口或者两开口也能很好地存活下来。

首先,就是恒温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使得哺乳纲的动物可以确保低温和高温对自身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恒温使得哺乳动物拥有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次就是牙齿,其他的动物很多采取的生吞的方式进食,即便是有牙齿的,大多也只是连咀嚼这个过程都没有就吞咽了。而哺乳纲的动物的牙齿有很多不同的结构,比如:门齿、犬齿、臼齿等等,这些结构可以让哺乳纲动物把食物咀嚼好再进行吞咽,这样更有利于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能量。

换句话说,哺乳动物在很多方面都把技能点点满,以至于在“开口”问题上没有点满,也可以很好地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