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为何古代长寿之人却偏少?

人的寿命不仅跟饮食有关,也跟气候地理、居住环境、劳累程度有关,因素众多,过去人虽然在吃的问题上比较讲究,其它的健康因素都比较差,尤其适合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是如此,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他们一切都是刀耕火种,大多是劳累过度而死,而过去能够讲究吃喝的士大夫阶层,又因过度的清闲,很多人会因为营养过剩,运动过少而出现健康问题,过去帝王家的子女,包括皇帝的平均寿命都不高,主要原因应该就是影响过剩。

过犹不及:古代老百姓能够吃饱就不错了,而且为了生存劳累过度,这样的人在三餐不继,体力消耗过大,是不可能长寿的,这样的人在过去占绝大多数,他们根本不可能遵守“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

有这个条件的人基本生属于士大夫、达官贵人等,他们又因为缺乏必要的劳动,我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这些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游手好闲,正像韩非子所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的身体属于营养过剩,所以古代人的寿命是不会太高的。

那么能够遵守这些的人是谁呢?其实应该是一些中医,而这些说法的流传也大多是从医书上得来,所以是少数人能够做到,这个群体应该是古代的中医,而医生在社会中属于极少数的人群,古代长寿之人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影响寿命长短的因素不止饮食:我们应该知道,影响寿命长短的因素不止是饮食,有些人盲目地追求单一条件,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某个高寿老人的食谱会被大家所追捧,其实意义不大,影响人寿命的因素有太多了,可以简单总结为:遗传、饮食、运动、作息、心情等,这些方面都能左右人的寿命,饮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可以说,在很多地方,有些人虽然住的、吃的都不好,但是他们有一个规律的生活,而且总能保持定量的运动,最为主要的是心态好,既不会暴饮暴食,也不会出现大喜大悲的情况,遇事比较平和,而且能保持心情愉快,这些才是长寿人的特点。

?乐于助人者多长寿:古代的医生大多长寿,由于他们有一颗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可以帮助很多人解除痛苦,在此期间,他们的大脑得到足够的锻炼,要时刻不停地思考和学习,同时也因为能帮助被人而有成就感,他们还要上山去采药,所以也有足够的运动量,同时他们在饮食方面也比较讲究,就像“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所以他们才会是长寿的群体,跟具体吃什么,在哪里生活,等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人的寿命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而不是吃得多好,住得多好,还有生命的价值比寿命更值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