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以前有孔孟老庄,战国之后却无圣人?近现代圣人“去哪儿了”

文|颜小二述哲文

战国之后无圣人!朋友略带惋惜地和颜小二来了这么句感慨。

似乎心血来潮,朋友接着问:近现代的圣人“去哪儿了”?

如友人所说,中国历史悠久,后期却鲜少出现类似孔子、老子这样的“圣人”?这是为何?

关于这个疑问,颜小二也有一点自己的“拙见”,不吐不快,欢迎各位讨论、指导。

1、主观原因:圣人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谁是圣人?谁够得上圣人?圣人的标准是什么?这个界定是相对模糊的。

说得更通俗些,颜小二觉得,对于先哲,谁是不是圣人,谁够不够得上圣人,大抵也是生者“一句话”。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那么对于先哲观点的解读、以及评判先哲对后世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说,也有点“任由今人打扮”的意思。

同时,近现代历史中,也不是没有出现有造诣的“思想家”,比如冯友兰、张岱年等等,但是他们无法与“孔子”、“老子”这样的先哲对比,更不能与这些先哲并肩,统称为“圣人”。

即便是近现代的思想家们已经达到了千年以前孔子、老子的思想境界,甚至看待某一问题比他们更加深刻,但是在当前学术界或者说外界人眼里,今人与先哲的差距,依旧“巨大”。

至于原因,颜小二分析,更多趋于人主观上的判断。

虽说对“圣人”,今人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大框架”。这个框架中,可能还有对该位先哲就后世造成的影响进行考量,而今日的思想家们,可能就在这种“主观考量”上吃了亏。

2、客观原因:时势造“圣人”

同时,我们仔细观察中国历史,能够出现类似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这样的大先哲,甚至是后世的朱熹、二程、王阳明等等,他们所处时代面对的时局,要么是兵荒马乱,要么是暗流涌动。

而后世类似朱熹、二程、王阳明对今人的影响,远比不上“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更难以与他们齐名。

这是为何?

这便有点时势造“圣人”的意味。

我们知道,孔孟老庄所处的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那个时代“求贤若渴”,同时“实践性”强。

因为诸侯王争霸的需要,贤者的思想、观点甚至可以“立竿见影”进行运用,好的思想、观点在这种优胜劣汰而又自由发声的环境中被筛选出来。

“境界高”、“功夫深”的先哲们,着眼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继而从不同的视角,综合百家思想之所长,就解决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体系的形成,要以自由的学术环境、实践性强、尊重人才的争霸乱世为基。

也就是说,在颜小二眼里,春秋战国的学术自由以及求贤若渴的大时局,造就了“孔孟老庄”这样的“大圣人”。

而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历朝历代大抵都有自己的“主流思想”。有“主流思想”存在,百花齐放的盛况便只能在“过去”。

学说是人“创造”的。

人有历史局限性,除此之外,人还有视野、眼界上的局限性,人毕竟不是“上帝”。

所以,一家独大,或者儒释道并举,依旧无法做到学术视野上“面面俱到”。

那么在此种限制性视野的环境下出现的思想家们,自然就难以获得春秋乱世中“大圣人”的成就了。

3、争论为何当今无圣人,意义不大

其实,颜小二觉得,没有必要苛求当代为何没有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大圣人”。

可能今日的圣人,到了明天,就会变成所谓“歪理邪说”,或者说张三眼里的“圣人”,在李四眼里便是“罪人”。

因此,争论为何当今无圣人,意义不大。

中国哲学注重心性修养,而继承几千年来先哲传下来的“智慧”,是我们当代人的一份“责任”。

同时,先哲的智慧,对于注重实际效益、风气趋于功利的今天,无疑是“宝藏”。

不必将今人与往昔作过多对比,不然可就庸人自扰了。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