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白俄罗斯科学院的专家们进入纳利波基森林进行生态研究之后,关于这片森林里面动物的有趣故事,就在民间流传,人们发现这里的动物们似乎有着自己的“江湖”,既有欧亚猞猁与欧洲森林狼的“霸主之争”,也有赤狐、狗獾、貉等之间的“小门派争斗”。
不过相对于猞猁与森林狼之间光明正大的搏杀而言,貉与狗獾之间的“小门派争斗”似乎要有趣得多了。
种间竞争在自然界里面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到食物链顶层的猛兽之间相互搏杀,小到两棵树之间相互争夺阳光。
白俄罗斯的纳利波基森林里面生态保持得比较完好,虽然没有狮虎豹这类大型的捕食者,但也生活着欧亚猞猁、森林狼、狐狸等众多的中小型捕食者,当然还有棕熊。
这些捕食者之间,在有限的空间里面争夺有限的资源,必然“奇招百出”,比如欧亚猞猁会趁4-9月温暖期,森林狼更倾向于单独行动的时候向它们展开攻击;还有貉,会趁狗獾冬眠沉睡之际,偷袭并杀死它们。
总的来说,这里的种间竞争异常激烈,但同时也精彩纷呈,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动物界亦如是。
狗獾不是狗,但貉是真的“狗”
狗獾虽然名字里有狗,但它却不是犬科动物,而是一种鼬科动物,在国内,一般也将其称为獾子。
常常有人会将狗獾与猪獾弄混,主要原因是它们的鼻子有点像,远看上去都是凸出来的,不过二者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鼻子,猪獾的鼻子看起来像猪,而狗獾的鼻子则看起来十分似犬。
在整个鼬科动物里面,狗獾的体型算是中等偏大,形态比较肥壮,头小而脖子粗,被毛比较粗糙,头部毛发颜色为黑白相间。
在“獾”一族里面,最出名的应属有着“平头哥”之称蜜獾,蜜獾素有“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恶名,现实中的蜜獾性格也的确如此,即便在面对狮子的时候,也敢率先发起攻击。
狗獾虽然也是“獾”一族里的成员,但无论是性格还是战斗力,与蜜獾都不在一个档次上,在纳利波基森林里面,常会受到成年欧亚猞猁、森林狼等捕食者的排挤,从而被杀死。
貉是一种犬科动物,相信喜欢看日本动漫的人对这种生物不会陌生,它就是“狸猫”的原型。
以前不少人认为日本漫画里的“狸猫”原型是浣熊,其实是错的,之所以会造成这种误会,主要是貉在外形上极具误导性,远远看上去就跟小浣熊无二,不知道是浣熊出了轨,还是狗劈了腿。
但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貉与浣熊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貉在形态上与狗更接近,毕竟它是犬科动物里的一员。
二打一,貉胜之不武
秋季冬眠之前的狗獾体重多为15-17千克,而貉即便是雄性平均体重也只有6.5-7千克,甚至都不如春季刚冬眠出来的狗獾体型大,所以“明刀明枪”地干,貉绝对不会是狗獾的对手,但貉有一系列的骚操作,让它在森林里,成功地将狗獾踩在了脚底下。
比如貉会成群结队袭击单独行动的狗獾,也会堵住狗獾冬眠时洞穴的通气孔,将狗獾一家老小全部闷死,不得不说貉是真的狗。
貉与大多数犬科动物一样,都是呈群居性的,通常来说,它们会成群在林中活动,猎食一些小型啮齿类动物。而狗獾无论是在春夏还是初秋季节,更倾向于单独或成对活动。
单挑貉不是狗獾的对手,但成群的貉则能轻松搞定狗獾。参与生态研究的白俄罗斯科学院专家瓦迪姆·西多罗维奇在2018年3月份的时候,在林中就发现了貉“二打一”袭击狗獾所遗留下来的“证据”。
从现场痕迹判断,当时一只狗獾在距离自己洞穴的一公里处觅食,接着遭遇了两只貉的联手攻击,双拳难敌四手的狗獾被打得节节败退,最终退守到一颗小云杉树前面,背靠小云杉树进行防守。
但这似乎并不足以扭转战局,两只貉很快就将狗獾从小云杉树旁逼走,在整个战斗过程中,貉虽然略微受伤流血了,但它们显然不愿轻易放弃这个“二对一”机会,依旧对狗獾穷追不舍。
年轻貉不讲武德,专搞偷袭
如果说“二打一”虽然胜之不武,但在武林中亦是常有的事情,在合理的范围内,比如常有雌雄双煞单挑某大侠,更甚还有江南七怪从来都是七打一,别人也没有说什么。但貉接下来的一招就有点不讲武德了,利用自己先天的优势,对狗獾一家进行了偷袭。
貉与狗獾一样,都是需要冬眠的,但不太一样的是貉冬眠的时间比较短,且冬眠的熟睡程度也不高,大致意思就是貉比狗獾冬眠的时间更晚,醒来的时间也更早,这就给了它们足够的操作时间。
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这么一个场景:生活在森林里的狗獾,在秋季早早贴好秋膘,挖好洞穴,接着一家子美美地睡觉去了。而貉就比较懒,它发现了狗獾的洞穴,里面还有空间,于是它便“不打招呼”直接也拎包入住了。
由于整个过程中,狗獾都睡得比较死,所以也没有发现这侵入者,而此时貉也因冬眠期到了,无心斗争,所以此时不会对沉睡中的狗獾下手,两个敌对方住在一个洞穴里面,整个局面看起来有些奇怪,但去能享受一段暂时的安宁,无比和谐。
等到初春来临,貉率先从冬眠中醒来,它一看狗獾一家子还在熟睡中,心生一计的貉便跑到地面上,开始往洞穴里扒拉泥土,将狗獾睡眠室与地面上的通气通道全部堵死。
随着洞内空气逐渐浑浊,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狗獾一家子也渐渐地失去了意识,也算是去得比较宁静了。
科学家们在2005-2011年间,共711次的调查研究,发现了3例类似的狗獾死亡案例,这些狗獾均没有外伤也不像年老自然死亡,洞穴周围环境完好,所有原因均显示为窒息死亡。
根据无线项圈的追踪数据显示,大约在白俄罗斯的11月份下旬,狗獾的活动痕迹几乎消失了,表明它们已经进入了冬眠期。直到来年2月底,狗獾才被记录下每10天左右活动几个小时,到了3月中旬,活动变得频繁许多,基本上保持在每2-4天,定期外出活动,表明狗獾开始从冬眠中醒来。
而貉在整个冬季都相对比较活跃,只有在特别寒冷的时候,才会进洞冬眠,但是到了2月中旬,无论是外界多么恶劣,而它也会频繁出去活动。正是这其中的时间差,让貉有了足够的下手机会。
大洋彼岸,渔猞相争
同样不讲武德的还有大洋彼岸的渔貂,这是一种生活在北美地区的鼬科动物,不过相对于狗獾这种“大个子”来说,渔貂就显得有点娇小了,即便是成年雄性,也只有3.5-6千克,雌性更小,仅有2-2.5千克。
而加拿大猞猁,虽然不是猞猁属中最大者,但体型相对于渔貂来说,大太多了,多数能达到5-18千克。明刀明枪地干,渔貂也断不是加拿大猞猁的对手,然渔貂也擅长偷袭。
1999年起,在缅因州进行生态研究的动物学家们就陆陆续续发现了加拿大猞猁惨遭渔貂屠戮的现象,而且还不止一两例。在长达12年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在缅因州的4个乡镇里面,都出现过十多起类似的事件,表明渔貂在对付加拿大猞猁方面,的确有一套。
动物学家们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渔貂杀死加拿大猞猁的现场几乎没有多少挣扎的痕迹,说明加拿大猞猁是被渔貂一下子就击中了要害处,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多起事例,仔细调查分析之后发现,原来渔貂捕杀加拿大猞猁的现象多发于冬季,渔貂会趁着大雪的掩护,从后面跟踪猞猁,等到猞猁卧下休息时,它便袭击,一下子咬住猞猁的喉咙。
由于加拿大猞猁事先没有防备,加之被咬住的是要害处,所以挣扎了几下便窒息死亡了。从现场看,渔貂的足迹与猞猁的足迹相连,也间接佐证了专家们的推断。
貉跟渔貂所采用的方式都不那么地光彩,但换个角度从它们本身出发,却是以小博大的典范。或许这就是动物世界的精彩之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站在不同的角度,就能发现不同的答案,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天上有飞鸟,水里有鱼虾,林中依旧有走兽,我们才能感知大自然的奇妙,或许这就是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