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的书法家,很多人能想到王羲之。
王羲之确实是书法上集大成的人物,可是,我们想一想,如果书法界,仅仅有王羲之一种标准,那也是很遗憾的事情。
民国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只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非要比一个高低,那是各有千秋。
但不能否认的是,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历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人物,每次颜真卿有真迹流出,总是价值连城。
近日,考古学者在西安发掘了四方唐代贵族元氏家族墓志。通过墓志判断,墓主人分别是唐代贵族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及其儿子元不器和侄子元自觉。
最令人惊喜的是,考古人员根据墓志记载内容研究发现,其中罗婉顺墓志的书写者,正是颜真卿。
该墓志成书于唐玄宗天宝五载,是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期书迹珍品。
01
书人如一,品格高尚
罗婉顺墓志的出土,对研究颜真卿本人和中国中古时代的书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当时颜真卿才38岁,正值壮年。这个时期,他的书法风格尚未成形,却又有他之后书风的一些端倪。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青年时代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后又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
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人的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博采众家之长,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一种端庄遒劲、大气磅礴、雄秀浑厚的新型楷书,即后世所知的“颜体”。
在他之后,柳公权于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前人书法,学习并吸取“颜体”的长处,融汇自己新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被后世誉为“颜筋柳骨”。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字与其相貌或者品性有很大的相似性。
事实上,这句话非常不靠谱。
“欧楷”清峻劲险,在宋代的《宣和书谱》中甚至有“翰墨之冠”的美誉,然而,欧阳询本人相貌非常丑陋怪异,以至于许敬宗在长孙皇后的葬礼上看到他时,忍不住笑出声来。
蔡京、秦桧、赵佶等人,哪一个不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然而,人品之卑劣无耻,超乎常人想象。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书法与其相貌或者品性并没有必然联系。
不过,真正做到“书人如一”的也并非没有,颜真卿恰好就是其中一位。
其书端正、雄厚,透着一股凛然不可侵犯之气,其人刚正忠烈、坚贞不屈,两者仿佛浑然一体,无怪乎欧阳修有此评价,“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
02
满门忠烈,流传后世
文天祥曾在被捕后写过一首《正气歌》,列举了历代忠臣烈士的事迹,以此激励自己,坚守气节,为南宋王朝殉节。
其中,“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一句,“颜常山”讲的便是唐代名臣颜杲卿的事迹。
颜杲卿,在安禄山反叛后,立即在常山郡起兵抵抗。
安禄山抓住其子颜季明,以此胁迫颜杲卿投降。
后者并未屈服,怒骂安禄山,以致于儿子颜季明惨遭叛军杀害。
次年,常山郡为史思明攻破,颜杲卿被押送到洛阳,见到安禄山后依旧破口大骂不止,最终身死殉国。
壮哉!烈哉!
颜真卿,正是颜杲卿的堂弟。
与堂兄一样,颜真卿也经历了这次叛乱,而且,他对大唐王朝的忠诚丝毫不亚于其兄。
天宝十四载,“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
河北大地各级官吏几乎一夜全部做了二五仔,叛降安禄山。唐玄宗李隆基接到消息后,无奈感叹:“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
等接到平原太守颜真卿率军抵抗安禄山的消息时,李隆基不禁大喜,“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这样的忠臣节士,大唐皇帝就算不重用他,也该优待才是。然而,颜真卿遭遇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贬谪与冷遇。
从中年时代开始,颜真卿就不为权相杨国忠所喜,所以才被外放为平原太守。
其后,他又遭到肃宗时期权阉李辅国、代宗时期的权相元载、德宗时期的宰相杨炎等人的厌恶与忌恨,每一次,都毫无意外以颜真卿的被贬告终。
唐德宗李适即位后,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了。哪怕他已然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奸相卢杞对他依旧不放心,担心他威胁到自己的宰相之位,怂恿皇帝将颜真卿改任虚职太子太师犹嫌不够,还公然以皇帝的名义问他“方面之任,何处为便?”,打算将其排挤到外地做官。
卢杞此举,完全是忘恩负义。
其父卢奕死于安史之乱,首级传至平原时,满是污血,颜真卿没有用衣物擦拭,而是“以舌舐之”,然后郑重收敛。
从这一点来说,颜真卿是有大恩于卢杞的。所以,最后他忍不住质问卢杞,“相公忍不相容乎?”。
是啊,姑且不谈这桩旧恩,颜真卿也是一个没几年好活的羸老之人了,竟还要他奔波外地,于心何忍!
但是,卢杞忍心!
别看他祖父是开元时期的名相卢怀慎,清廉自守,他爹卢奕更是为国捐躯的忠臣,这家伙完全没有遗传到自家的良好家风。
据史书记载,卢杞“貌陋而色如蓝”,要是大晚上见到他,绝对会怀疑自己遇见鬼了。
有句话说得好,长得不好可以整,人品不好,咋整啊?
唐代没法整容,卢杞只能顶着一副鬼颜。
只是,天生的脸不好看没法子,这不妨碍心灵美啊。
然而,相对于丑陋的外表,卢杞的心灵更丑陋。
简言之,卢杞这人丑得无可救药了。
所以,在颜真卿的质问后,卢杞的反应是“矍然下拜,而含怒心”,碍于颜面,他暂时没有对颜真卿下手。
不久,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造反,卢杞居然上奏“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怂恿李适下诏,让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其人之刻薄歹毒可见一斑。
03
忠臣下场,一如既往
在这道命令的背后,暗藏的是卢杞和李适两人的险恶心思:颜真卿年事已高,一路舟车劳顿,说不定还没到淮西就死在半路上了。
退而言之,就算颜真卿安全抵达淮西,也很难逃过李希烈的魔爪。
因为以颜真卿刚烈正直的品性,必然不会投降叛贼,李希烈如果不杀他,于军心不利。
而一旦杀了德高望重的颜真卿,李希烈的名声又会一落千丈。
这便是所谓的“双赢”,不是大家一起赢,而是我方赢两次。
颜真卿何尝不明白这种恶毒的心思?
只是,他一生忠于大唐,哪怕前路凶险莫测,他也义无反顾。
颜真卿到达淮西后,面对李希烈的屡次威胁,不屈不挠,李希烈拿他没辙,又不好公然杀害他,于是将其囚禁了一年之久。
直到接到其弟李希倩伏诛的消息,李希烈愤怒不已,派人将颜真卿缢杀于蔡州。
半年后,淮西之乱告平,颜真卿的两个儿子护着他的灵柩返回长安。
李适“痛悼异常”,为此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赙布帛米粟加等”,可谓是极尽哀荣。
只是,斯人已逝,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
李适所谓的“痛悼”,不过是鳄鱼的眼泪,给活人看而已。
屈原曾在《离骚》中写道,“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表示自己被放逐乃是遭奸臣佞幸进谗言诬陷。
只是,他并不明白,真正厌恶他,想要赶他走的从来就不仅仅是那些佞臣,还有高高在上的君主。
屈原的悲剧源于此,颜真卿亦如是,岳飞也一样。
刚烈正直的忠臣常常会犯言直谏,惹皇帝不快;而佞幸毫无节操,一味逢迎皇帝,哪种人更受皇帝喜欢,一目了然。
所以,卢杞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迫害颜真卿,因为不仅是他想要颜真卿去死,唐德宗李适同样不想颜真卿活着。
不然,就算卢杞位居宰相,也没有资格去“谕”颜真卿这种德高望重的元老。
李勉和郑叔则等人曾劝颜真卿不要去淮西,颜真卿回答“君命可避乎?”,有无奈,也有大义凛然无所畏惧。
颜真卿之前,有无数的颜真卿,在他之后,依然不乏颜真卿式的人物。
与其说他们忠诚于君主,不如说忠诚于内心的法统与信仰,岳飞忠诚于宋朝,更忠诚于这个国家与民族。
正是他们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我们也希望,忠臣壮士不要重复这样的悲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