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时代,很多人都在焦虑:
“感觉现在知识更新速度太快了,总觉得自己跟不上这个时代,但是知识太多了,又不知道怎么学,付费买了一大堆课程,可是一点改变也没有,怎么办?”
我相信,这样的困惑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共识。
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你可以这么做。
首先,为学习而焦虑是件好事儿,不需要“怎么办”。而且很多时候,焦虑都不是一个问题,无论是我们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而焦虑,还是觉得自己没能实现想要的目标而焦虑,都不是一件坏事儿。
因为人本来就是这样的,看到更大的世界之后,就不甘心留在原地了。这种不甘心,正是我们能够不断向前的原动力。
不过,知识太多,怎么学习,这是个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人生就是一个IPO的过程,I(Input)代表输入,P(Process)代表你如何处理这些输入,而O(Output)就是输出,也就是,你最终能解决多少问题、创造多少价值以及收获多少回报。
学习就是输入(Input)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这一步没走对,过程再完美、你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再强,最终也一无所获。
所以,从源头上我们就要把好关。
不过关于学什么,怎么学这个问题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因为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目的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不过这里有3个通用的标准,你可以参考:
(1)对你有用
学习如果不功利,你很难坚持下去。不管这个动力是为了金钱、物质还是精神、情感,总之你是有所求的。
如果你学现阶段没用的知识,一方面你很难坚持;另一方面,当你想不到任何应用场景的时候,这个知识你是无法真正吸收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在线教育行业的趋势分析,如果你不在这个行业,可能无感,就是看个热闹。但如果你是在线教育的创业者,看的时候可能会想,这个趋势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由此学到了趋势的内容。
如果你是个求职者,看的时候可能会想,我是不是考虑去这个行业找工作,由此学到了这个行业的前景。而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做行业分析,看的时候可能会想,作者是怎么得出这个趋势的,由此学到了作者的行业分析方法。
再比如,有些人学英语为什么总是坚持不下去,就是因为他找不到应用的场景,总觉得英语必须学好,但学好了怎么用不知道,这样就很容易放弃。如果你是在外企工作,必须要把英语学好才能和外籍同事交流,这样你就容易坚持。
总结一下,筛选知识的第一条就是:只学对你现阶段的工作和生活有用的知识,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吸收。
(2)经过考验
即便是有用的知识,也不会都是你需要学习的,因为现在有太多所谓“知识”了。这些知识可能都会让你很难分辨,为什么呢?因为你既然要学习这个领域,想必对这个领域是不那么深入了解的,那么你其实也很难直接辨别对方给你的知识对不对。
所以,很简单的一个评判标准是,看传递知识的人,他在这个领域是不是有足够的发言权。请注意这个修饰词“这个领域”。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擅长写爆款文章的自媒体大V,开了一门课程讲自媒体写作,那么这个课程就是可以去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都变得透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有没有建树,很快就能够验明。
所以,如果你无法判断知识是不是可靠,就去看传递知识的人,在这个领域是否可靠。当然,如果你看的是一手知识,比如学者的研究报告,自然就更好了。
(3)能力以内
跟孩子不同,我们成年人有很多自己固有的认知。我们在学习一些知识的时候,很难有空杯心态,往往会把学习内容跟过去的认知做个对照,决定自己是否接受。
所以,当学习内容超出我们认知太多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很难用得上,另一方面我们也很难一眼看出价值。
这就好像,我们给一个小学生讲高等数学,给一个初中生讲自我认知,或者给一个基层员工讲公司战略,他们不但意识不到其中的价值,还会觉得“这都什么鬼”。
所以,如果一个学习内容超出你的认知太多,不要急,不妨等一等再学。
总之,关于学什么的问题,我们不要看到知识就学习,只有当这个知识你能够用上、它的来源可靠而且在你能力范围以内的时候,才值得你花时间去学习。
否则,你看再多的知识,跟打王者荣耀差不多,只是获得心理满足,却没有太多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