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如何从官二代到流浪汉的?

宁为太平盛世犬,不做流离乱世人。

在人们的印象中,杜甫是穷困潦倒的,落魄的,不堪的。

但实际上,大家都被杜甫骗了。

他有过四处流浪,身无分文的时刻。

但更多时候,他都不缺钱。

他出身官宦之家,人脉满天下,从来有田有地,有妻有儿。

他的人生,比李白过得要好得多。

▲蒋兆和创作的《杜甫像》,于1959年

所谓的穷困潦倒,不过是他的一个选择造成的结果。

那就是,把目光朝下,看到这片土地上,最底层的那群人。

看到他们的苦难、悲哀与伤痛。

然后写成诗。

于是,便有了“诗圣”杜甫。

很巧的一件事情是,杜甫出生的那一年,新皇登基了。

说起这个叫唐明皇的皇帝,很多人未必知道。

但说起他的贵妃杨玉环,那你一定认识。

这个后来变得昏庸的男人,曾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

是他开创了三十年的“开元盛世”,让大唐走向顶峰。

▲中国唐代壁画:大唐岁月

杜甫,恰恰生在了这样一个好时代。

不仅如此,他还生在了一个好家庭:

家族出自京兆杜家,是个传承数百年的大家族。

祖父杜审言,仅次于初唐四杰的大才子,官至洛阳市副市长(当时洛阳还是首都之一)。

父亲杜闲,也当过陕西乾县县令(不要小看这个地方,武则天就葬在了这里)。

母亲出自清河崔氏,唐朝最有名的五个门阀之一。

外祖父母均为唐朝王室成员。

所以说,杜甫其实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今天看来,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幸运的是,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家世,让他人生的前半段,无忧无虑。

不幸的是,这还不是属于杜甫的舞台。生在这样的时代,他只能是个二世祖。

▲陆俨少杜甫诗意-(局部)

十五岁时,李白已经萌生了匡扶天下的志向,杜甫的一门心思还全在爬树上。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到了十九岁,他又开始到处游山玩水。

从河南,到山西、浙江、江苏、山东......

一年一个省,全国上下几乎被他走了个遍。

这时他写的诗,也并非”老杜“诗篇,而是大好河山、少年意气。

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也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期间,他还遇见了李白。

此时,李白四十四岁,刚刚辞职离京,名闻天下;而杜甫三十二岁,刚刚结过婚,充其量算得上在洛阳小有名气。

一个放荡不羁的富二代,一个游手好闲的官二代,还是互相看对了眼。

两人相伴出游,日日饮酒赋诗,好不快意。

只是,李白已经当得上“诗仙”之名,杜甫距离“诗圣”,还差十万八千里。

这段时候的杜甫,目光是朝上的。

他只看到大唐的盛世繁华,只愿看到山顶的景色,他的眼里,从来没有大唐的平民。

他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官二代。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不够正确。

应该说,时代只是提供了一个人成为英雄的可能。

但你是选择成为英雄,还是一个看客,其实全凭自己选择。

图来源 | 新浪网

三十六岁这一年,官二代杜甫想当官了。

听说朝廷举办了一场全国招聘,于是匆忙赶去。

只是没人能想到,这所谓的招聘竟然是一场闹剧——所有参加考试的人无一入选。

考试结束后,负责考试的宰相李林甫就屁颠屁颠地告诉皇帝,您看,这场考试一个都没录取,说明天下间真正有用的人才早就已经被您纳入囊中了。

这只是一场专门用来拍皇帝马屁的表演。

杜甫第一次知道,原来表面光鲜的太平盛世下,是昏君、奸臣,与民不聊生。

▲安史之乱

然后,安史之乱就来了,一切也都变了。

没有经历过乱世的我们,不会知道乱世究竟有多可怕。

这对杜甫来说也一样。

他没有见过这样的一幕:皇室被迫在凌晨仓皇出逃,士兵在马嵬坡哗变,最终,杨贵妃被迫自缢,杨父被乱刀砍死。

他也没有见过这样一幕:太子自立为帝,宣布永王为叛逆,本该相亲相爱的两兄弟互相讨伐。

另一头,杜甫心目中举世无双的大唐军队屡屡战败,连京城长安都被攻陷。而他自己,也被困在长安八个月后才艰难逃出。

他看到了,安禄山的军队烧杀掳掠,原本过着自己安逸日子的大唐百姓沦为了鱼肉,任人宰割。

曾经是世界中心的长安坊市,如今变得萧条;那些脸上带着自豪笑容的大唐子民,也变得迷茫、恐惧。

这片土地,此刻满目疮痍。

享受了几十年太平盛世的杜甫,从来没有见过这番景象。

他曾经目光向上时所看到的,权贵、尊严这些字眼,此刻不值一提。

这就是乱世,一个没有安全感,遍地都是饥荒与死亡的乱世。

”宁为太平盛世犬,不做流离乱世人“。

到这一刻,杜甫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杜甫原本不可能成为“诗圣”。

因为一个圣人,需要目光朝下,关注这片土地上,最卑微又最不堪的那群人。

但他明明是个富二代,不知人间疾苦。

更何况,文人们写诗,都爱写得宏大:天下苍生、君王社稷。

他们很少会写到,一个悲剧的大时代下,一个个具体的小人物。

但杜甫做到了。

图来源 | 新浪网

因为他亲眼看到了,他与生俱来的悲悯,让他无法遗忘这一切,当一个过客。

他选择将人们身上的苦难,摆在心上,记在笔下。

758年,杜甫被贬出京城,从此一生未再回到朝堂。

他开始在四处奔波,开始发现这个时代最残酷的真相:

朝堂上的人们争权夺利,皇帝与权贵们依然花天酒地。

但乱世之下最多的,却是流离失所的普通人。

深夜,在一个小村里,杜甫看到了一个艰难翻越围墙的老翁。

屋子前方,是几个凶神恶煞的官兵,与白发苍苍的老妇。

官兵在怒吼,“你们家男人呢,快去当兵!”

老妇在哭诉:“我们家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家里有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如果实在要抓人,那就抓我去!”

哭声渐渐远去,老妇真的被带走了,杜甫一夜未眠。

这是《石壕吏》。

▲他曾身陷贼巢

杜甫见到过一个老兵。

老兵人已见衰老,他在一片残垣断壁前,泪流满面。

原来,这是他的家乡。

出征前,他的家,他的亲人,他的邻居,通通还在。

如今,却只剩下杂草丛生的残骸。

老兵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他还能去哪呢,只能转身又去打仗了。

这是《无家别》。

这一路上,杜甫写了六首诗,里面有新婚便要离别的夫妇、没有一个壮年的县城......

这是这个时代,最渺小、悲痛而真实的记录。

“诗圣”意味着什么?

不谈风花雪月,只哀民生之多艰。

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762年,是很特别的一年。

这一年,杜甫的好朋友、一生潇洒的“诗仙”李白去世了。

发起安史之乱的叛军,也即将被彻底歼灭。

晚年的杜甫,也带着自己的妻儿,来到了成都。

他在这里建了一座草堂,开始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他有去游玩成都的景点,有朋友经常与他一起饮酒,这是久违的安逸的生活。

但他再也变不回那个碌碌无为的官二代了。

八月的一天,天空是黑压压的一片乌云,狂风乱作,大雨顷刻而至。

杜甫的屋子上,茅草被瞬间卷走,飞到了小河的对面。

他出门想看看茅草能不能捡回来,却发现附近的孩童竟然把茅草全给搬走了。

回到家,雨停了,天空还是黑漆漆的一片,而家里早已被雨水,打的一片狼藉。

体弱病残的杜甫,只能在无可奈何之中,一声叹息。

但哀叹之余,他想到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全天下的人们。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之后的几年,他离开成都,甚至在长江上的船只中生活过一段时间。

此刻的杜甫,才终于符合了我们印象中,穷困潦倒的人设。

公元770年,他在一艘船上,带着病痛,带着世人的苦难离世。

他不仅目光朝下,他自己,也是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之一了。

这对杜甫来说,可能是最完美的结局。

前半生碌碌无为,后半生闪闪发光。

生是官二代,死是沦落人。

人们总会说,杜甫是悲剧的。

因为他的诗里满是苦难、悲痛,仿佛一生都不快乐。

但我想说的是,并非悲剧看上了杜甫,而是杜甫选择了悲剧。

他本可以继续像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保持自己的傲气。

但他选择了放下,选择了遵循自己内心的悲悯,把人们的苦难,当作了他自己的苦难。

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结果呢。

那个活在盛唐的杜甫,可能只是浩如烟海的唐朝诗人里,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如今,选择了悲剧,选择记录那个时代的杜甫,

却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永远值得记住的“诗圣”。

参考资料:

《杜甫: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洪业

《中国文化课》余秋雨

维基百科·杜甫

《杜甫年谱》读古诗词网

*图:图片素材来源于百度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