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离不开美食,每个地方都有本土的特色小吃,内蒙古西部地区有一个叫做焙子的小吃,好吃不贵,还特别方便游客随身携带,被称为羊杂碎和烧麦的最佳伴侣,与新疆的馍一样易于仓储,又不同于东北地区的油饼,丝毫不油腻,在呼和浩特旧城区尤为正宗,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才好吃,却已经非常少见了。
凡是第一次来呼和浩特市旅游的小伙伴,都会被这里请客的人吓一跳,早上请你喝完羊杂碎或者烧麦,再吃个“焙子”,难道“被子”不是盖的吗?怎么吃?来这里旅游的游客没有不对这个好奇的,居然还有能吃的“被子”,所以呼和浩特的“焙子”比烧麦和“杂碎”还要有名,它也是吃烧麦和杂碎的最佳伴侣。
吃货旅游,有很多就是为了体验当地的小吃,他们不怕辛苦,也不嫌住的差,只要有好吃的美味可体验,就拿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劲头,“平衡点”身边就有几位这样的人,只要相伴旅游,就要先去了解当地的名吃,一定要找有特点的小吃,不是寻找如何高档的小吃,有时候花在路费上的钱都比吃饭的钱多,他们也乐此不疲。
我们知道,凡是旅游景区附近的小吃,大多数都是经过改良,为了适应各地游客口味的,很少有正宗的当地小吃,所以想要寻找当地特色,只能去所谓的“旧城区”,小饭店才能体验,这一点不管是任何地方,都是如此,连北京也不能例外,内蒙古的小吃焙子,一般只能到大家常说的“回民区”才能找到最正宗的焙子,当然也是最好吃的,为了满足一位远来的吃货,我们只能去呼和浩特旧城北门寻找这样的地方,而这里的标志性老建筑只剩下一个清真大寺。
可能很多游客不清楚,呼和浩特市的焙子都是流动着卖,有一个小推车,上面放着一个油漆桶,四周糊上厚厚的泥,里面生着红红的炭火,就像一个移动的火炉子,里面既可以烤红薯,也可以烤焙子,当然这一切都像是跟某些地方的馕坑学的,相比于馕坑,型号小一些,增加了移动性,小贩经常推着车在人行道上穿行,散发出阵阵香气,总能吸引不少游客购买,尤其是在商贸中心的位置,经常能造成交通拥堵,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连过去在小区门口摆个摊卖“焙子”的也没有几个了。
为了寻找这种炭火烤出来的焙子,我们差点转遍了回民区,发现绝大多数的焙子铺都开始采用了电烤箱的方式(经营者都说:不让使用炭火了,防止污染空气),虽然其它工艺没变,但是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口感都与过去的焙子没法比,这样的焙子我们也试吃了几个,据这位吃货说,都没有我给他描述的那么好,跟他来这里之前想象的有些差距,都怪我,把十几年前的味道告诉了他。
没有办法我们已经开始准备放弃,在回到赛罕区的路上,突然发现一家很小的焙子铺前面站了几个人,便报着试试的心态凑过去,没想到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红红的火炉膛,里面整齐地排着一圈焙子,看着就很酥脆,赶紧买来几个品尝,没想到还真是过去的老味道,可见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用了半天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正宗的焙子吃。
“平衡点”跟老板攀谈了几句,说到污染的问题时,老板笑了说“我的焙子店已经开了几十年,这个也是没有污染的,而且是泥的炉膛,符合标准,关键是要学会变通。”我自己观察了一下,原来老板聪明地把天然气接了进来,通过燃烧天然气把里面的炉膛烧红,然后再来烤焙子,真是一个天才,这样不仅丝毫不影响焙子的口感和工艺,还比以前更加干净了,可见“会变通的人才能胜出,这个老板真是太聪明了”,回民区的那些卖焙子的老板们都该学习一下。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平衡点”经常来这里购买,发现来这里买焙子的大多是回头客,老板并不贪多和扩大门店,一个雇工做的量是固定的,卖完就关门回家休息,真是一个懂生意的聪明人。
我们知道很多传统小吃都离不开刀耕火种,面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大多数小吃都被迫把炭烤改成电烤,使得一些传统小吃魅力不在,尤其是工业化大量加工市场的出现,很多小吃已经“千店一味”,连烧烤也不能免俗,看到这个老板才发现,什么时候都不缺聪明人,只要会变通,传统小吃还是很有生命力的。
相信有很多游客都品尝过呼和浩特市的焙子,评价也是良莠不齐,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吃到正宗的原因,那么,你是否吃过呢?想不想来这里品尝一下正宗的焙子呢?会不会好奇能吃的“焙子”长啥样?欢迎留言,谢谢阅读!
【温馨提示】
焙子要趁热吃,更加酥脆,一旦凉了和潮了,最好用烤箱稍微烤一下,免得影响口感;焙子可以长时间存放,“平衡点”外出旅游,最喜欢携带的就是它,尤其户外运动(草原或者爬山时);
焙子的种类很多,但是比较正宗的还是咸焙子,俗称“牛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