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海军的罗斯福,如何提升海军战略地位?

1941年12月底,尼米兹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在海军总司令金上将的“催促下”,发动了2次小规模的反击,尽管满足了普通民众复仇的心理,但这些对战局毫无影响的战果,显然无法让华盛顿的高层满意,尼米兹深感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金上将的“敌视下”,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在半年内被免职的准备。不过,随后的日子里,尼米兹不但好过了许多,而且明显感到太平洋舰队越来越受到重视。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美、英两国“先欧后亚”战略的调整,以及金上将的积极争取。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海军得到重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在太平洋地区取得的一系列胜利,迫使美国不断地将欧洲战区的军队、飞机和舰艇调往太平洋,以应对日益恶化的战局。不过,让丘吉尔担心的是,美国这一做法显然与先前制定的“先欧后亚”战略背道而驰。

一直致力于主宰世界的丘吉尔,岂能任由美国“胡来”,于是着急上火地与罗斯福就全球战场划分达成了一致意见,共分为3个战区,美国负责太平洋;英国负责新加坡以西到地中海区域;包括大西洋在内的欧洲战场,由英、美两国共同负责。

同时,丘吉尔再次强调欧洲与地中海战区的重要性,希望获得更多的舰船等武器装备,以便将更多的部队运往中东,保卫英国陆上生命交通线——苏伊士运河。然而,罗斯福随即任命金上将兼任海军作战部部长,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罗斯福十分清楚丘吉尔,希望美国为其“打天下”的伎俩,但他更知道,美国要想在同盟国中树立威信,必须拥有属于自己主导的战区,这就是太平洋战场,而一支强大的海军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任命金上将就是重视海军的第一步。

其次,日军偷袭珍珠港,让曾担任海军助理部长的罗斯福,更加重视以航空母舰为新型的作战模式。崇尚进攻的金上将,不但能千方百计地“折腾”尼米兹频频出击,遏制日本人的势头,而且最讨厌“先欧后亚”战略,可以利用他“当枪使”。

更重要的一点,美军历来有“陆军为大”,海军只是配角的传统认知,凭借金上将专横跋扈、咄咄逼人的性格,尽管不得人心,尤其是让陆军讨厌,但其海军作战部部长的身份,一定能为海军争取最大的利益,而罗斯福只需从中“斡旋”而已。

金上将不负所望,说出了罗斯福的心声。

1942年3月12日,脾气火爆、令人讨厌的金上将,升任海军作战部部长并兼任海军总司令。这项任命充满了罗斯福的政治智慧,不仅颠覆美军的传统认知,提升海军的战略地位,而且由其与“先欧后亚”战略唱反调,美国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果不其然,一直对英国人缺乏好感,对陆军颇有微词的金上将,上任后立刻将前部长与马歇尔制定的优先对付德国的战略,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为太平洋舰队争取更多的装备,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目标。

一是,他强调太平洋战场的战略重要性,最起码要和大西洋、欧洲战场同样受到重视,特别是阻止日军进攻英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必须在太平洋对日军展开积极的进攻。他这一论调,不仅封堵了英国人的嘴,而且让陆军将领也无话可说。

二是,否定陆军的战略规划,这本身就是提高海军的战略地位。尤其是现代战争跨海作战的要求,没有海军的帮助陆军也将一事无成,而这作为讨价还价的资本,陆军既不能轻视海军的作用,而且认可并重视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导作用。

更关键的是,他的战略规划符合美国民众的真实意愿。因为国会和民众并不希望海军在太平洋采取守势,65%的美国人赞成尽快向日本发起进攻,而支持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只有不到25%。当然,罗斯福也同样希望海军在太平洋有所建树。

然而,反对金上将的,大都来自陆军将领。尽管他们都反感英国人,也承认海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不得不重新制定方案;但“最后一百米还是靠陆军”的传统思维,还是让其据理力争地坚持“先欧后亚”战略。双方争执得不可开交。

其实,双方倡导的规划都对,这与其在不同战区承担的角色不无关系,欧洲大陆作战,陆军无疑占主导,而在太平洋,海军是不争的主角儿。经金上将这么一闹,美军内部的分工越来越清晰了。说白了,就是陆军负责欧洲,海军负责太平洋。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