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张照片:一只被绑在摩托车上的大鹅与另一只似乎是它的伴偶的大鹅“吻别”。
这张极富感染力的图片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评论转发,他们认为这是大鹅之间爱情的象征,夫妻情深的表现。
虽然不知道这两只鹅最后的结局如何,但它们的“深情一吻”却让我们对除人类之外的动物爱情有了美好遐想。
的确,人类自古以来就对爱情充满了神圣的向往,我们希望自己的伴侣善良、忠诚,愿意和自己一起到老。
在人类生活中,如果夫妻中的一方不幸离世,另一方可以选择独自生活或者另外寻求新伴侣,这是合法且合乎道德的。
那在动物中,而且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中,假如另一方死亡了,剩下的一方会怎么样呢?是不是跟人类一样呢?
动物的一夫一妻制与人类并不同
以人类的角度去想象失去配偶的动物,那我们会觉得动物一定会伤心痛苦,悲伤不已,但这是不准确的。
动物界的一夫一妻制与人类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并不一样,不能用依据后者的经验去推测前者的结果。
在人类社会中,一夫一妻制就是一对夫妻长期共同生活,共同生育并抚养后代,基本属于一个共同体。
而在动物中,一夫一妻制可以分为两类:社会性一夫一妻制和遗传性一夫一妻制,这两者是不同的。
社会性一夫一妻制是指成年的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一起居住生活,共同寻找食物、住所等资源,但它们可能会给对方戴绿帽。
所以,社会性一夫一妻制是一种“开放的”生活方式。
而遗传性一夫一妻制中的夫妻双方都对彼此极为忠诚,它们并不会轻易地“背叛”对方,也不会有“出轨”的念头。
所以,遗传性一夫一妻制是一种严格的交配系统。
虽然这两种一夫一妻制存在不同之处,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非此即彼的,有时是可以以某种组合一起出现。
比如,一种名叫穆氏杂色丽鲷的鱼,它们夫妻共同养育的幼崽中很可能就有几个是同母异父的。
穆氏杂色丽鲷
动物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忠诚”
从两种一夫一妻制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遗传性一夫一妻制中双方的感情显然更深厚,更类似于人类社会。
但事实上,大多数一夫一妻制的动物都属于社会性一夫一妻制,它们与伴侣之间似乎并没有很深厚的感情。
可以说,它们只是在一起“搭伙过日子”。如果伴侣死亡,剩下的一方可能很快成为别人的丈夫或妻子。
可以发现,这个过程中似乎并没有我们先前想象的,有一方会悲痛欲绝之类的场面,而是有点“到站换车”的感觉。
虽然这种“随意的婚姻”有点让我们失望,但还是有符合我们对爱情期望的动物的,那就是草原田鼠。
草原田鼠一生只与跟唯一的伴侣在一起,它们一起筑巢,一起养育幼崽,是对让人羡慕的“恋人”。
它们对彼此有着很强的忠诚性和依赖性,和伴侣一起外出的雌性有时还会攻击其他陌生的雄性。
如果雌性草原田鼠去世,那雄性是不会再去寻找新的伴侣的,而是独自养育幼崽或者孤独终老了。
我们可以想象到,那时它是有多么思念自己的妻子。这种“恋人”关系已经且远远超过了性关系。
草原田鼠为何会表现出这种行为?这与人类行为简直是高度相似,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研究发现,这与草原田鼠大脑中催产素和加压素的分泌有关,催产素会使雌性产生爱意,加压素会使雄性更加愉悦。
在两种激素的作用下,它们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结成了一生的伴侣,并且永远陪伴着对方。
其实,这两种激素也同样影响着人类。
当我们抚摸宠物狗的头时,大脑中就有可能分泌催产素,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喜欢狗狗的一个原因。
最后
一夫一妻制下,失去伴偶的动物或许会悲伤难过,但这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仍然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无论是社会性一夫一妻制还是遗传性一夫一妻制,都是动物在进化中确定的一种有利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无关伦理无关道德,不能将人类社会的规则强加在动物身上,毕竟,它们是没有意识的。
尽管在“放大镜”下看到的动物世界,完全不如人类想象的美好,但它们依旧是人类科学研究或艺术创作的好素材。
所以,你还是可以吟诵一句: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依旧是很美好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