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响尾蛇比成年响尾蛇更毒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句话道尽人们被毒蛇支配的恐惧。尤其是生活在农村里面的朋友,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山野林中,蛇几乎是最常见的动物之一。

正所谓“七月黄蜂八月蛇”,在夏秋之际,黄蜂与毒蛇是有名的“毒物”。相对于黄蜂来说,蛇更具隐蔽性,被其咬到的概率不仅更大,而且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也是更严重的,轻则肿胀皮肤溃烂,重则危及生命。

幼年响尾蛇更毒?

在我国民间,有这么一种说法:幼年的蛇,其毒性比成年蛇更大。无独有偶,在美国西部一些州县里面,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认为幼年响尾蛇要比成年响尾蛇更具威胁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我们的理解,不应该是越成熟的蛇其毒性越强吗?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观点,主要是人们觉得首先幼年蛇缺乏经验,稍有异动就会下嘴咬,而成年蛇经验较足,一般性防御或者攻击时往往采取只咬不注入,或者注入少部分毒液,在非必要情况下尽量会避免浪费毒液。

其次是幼年蛇在控制力方面也要比成年蛇差,在注射毒液的时候会一次性注入自己所拥有的绝大部分毒液,从而使毒性大大增强。

乍看之下这两个理由都十分充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幼年蛇比成年蛇更危险呢?

我们以响尾蛇为例,目前没有任何的研究资料表明,响尾蛇干咬(即只咬不注射毒液)的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变化,并且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9年的蛇类咬伤报告数据来看,人们被咬伤的严重程度,与响尾蛇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即被越大的响尾蛇咬伤,后果越严重。

从这些方面来看,“响尾蛇幼蛇比成年蛇更毒”,仅是民间传说而已,没有相关证据能证明其正确性。

毒液的注入量与猎物大小有关

蛇类在每一次咬住对手时,所注入的毒液量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数据和成果我们不难获得。

比如2002年《毒蛇生物学》第207-233页有一篇研究里提到了响尾蛇在捕食老鼠和蜥蜴的时候,所注入的毒液量是不同的,蜥蜴体型比老鼠小很多,响尾蛇会相应减少毒液的注入量。

洛马琳达大学医学院的动物学和生理学博士威廉·K·海斯等一些科学家在1992年的时候也发现了响尾蛇在捕食鸟类的时候会注入更大剂量的毒液,可以理解,如果毒液剂量太小,不能让鸟类瞬间丧失飞行能力的话,即便是鸟类短暂飞行了一下就死了,也没有留下踪迹,对于响尾蛇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人们研究了北太平洋响尾蛇,这是一种中大型的毒蛇,它们捕食了大大小小的老鼠,从研究数据可以发现,猎物的大小的确可以影响响尾蛇毒液的注入量,越大的猎物,往往会被注入更大剂量的毒液。

当响尾蛇攻击大型啮齿类动物的时候,会注入更多的毒液,以避免猎物在被捕食的过程中出现反抗行为,从而对自己造成威胁。

当然实验结果也表明了响尾蛇的确能够控制自己在每次啃咬猎物时的毒液注入剂量,但没有证据表明成年蛇比幼年蛇在这方面的控制力更强。

毒液的注入量与蛇大小有关

海斯博士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成年响尾蛇一次性往往能够注入更大剂量的毒液,随着响尾蛇的成熟与长大,它的毒腺也会随着增大,这就意味着越大的蛇体内能够储存的毒液就越多,那么在每次啃咬之后能够释放的毒液也就可以更多。

科学家们研究了不同年龄段,不同体型的草原响尾蛇,及它们在捕食行为上所释放的毒液,发现与前面提到的民间观点相反,成年蛇、大型蛇每次注入的毒液更多,它们有更大的腺体,储存的毒液更多,它们会合理并不吝啬地使用这些毒液。

科学家们用带有人类气味,且充满生理盐水的温暖手套来模拟人类四肢,从而去测试响尾蛇的防御性攻击,发现无论是何种年龄段的蛇,所注入的毒液剂量要远比它们攻击老鼠时注入的剂量小得多,而且有其中10%的啃咬,是干咬没有注入毒液的。

这就意味着,幼年蛇也具备了控制注入毒液剂量的能力。当人类不小心干扰到响尾蛇时,它采取的防御性攻击,所带来的后果要比掠食性攻击小一些。

但研究同时还发现了,即便是在防御性攻击的时候,成年大型响尾蛇,所注入的毒液剂量要比幼年蛇大,原因是它们有更多的毒液可以利用。

年龄不是衡量毒性的指标

民间的传说里面之所以会认为幼年的蛇更毒,无非就是认为幼年蛇的经验和控制能力都不如成年蛇,但现有的研究早已证明幼年蛇也具备了控制毒液注入的能力,它们在进行防御性攻击的时候,会本能地减少毒液的注入量,也就不存在说“经验不足”这一说法。

另外,幼年蛇的毒腺往往比成年蛇小,所能储存的毒液也更小,即便在一次啃咬时将所有毒液完全注入,其剂量也有可能不如成年蛇总体的一部分,所以抛开实际情况而言毒性,都是“耍流氓”。

那么存不存在说幼年蛇的毒性比成年蛇毒性更强呢?比如说为了弥补幼年蛇“实力弱”的缺点,从而给予了它更强的毒性呢?

这倒是有可能的,毕竟幼崽的特殊保护机制在大自然中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狮子和美洲狮,成体身上都是没有斑点的,而它们的幼崽身上却有明显的斑点,更有利于隐藏。

世界上也有不少专家认为幼年响尾蛇的毒液作用效果更快,但似乎并不能弥补与成年蛇相比在剂量上的不足。

根据对动物行为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成年响尾蛇无论是在进行掠食性攻击还是防御性攻击上面,所释放的毒液剂量都比幼年蛇多20-50倍,如此巨大的差距是幼年蛇凭更快的发作效果所不能弥补的。

蛇毒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毒液的成分,响尾蛇的毒液包含了100多种不同的活性成为,它们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部位,比如低分子量神经毒素能破坏神经组织,而高分子量的金属蛋白酶则能破坏血液和软组织,从而引起组织坏死、肿胀、疼痛等等。

但是一种特定蛇的毒液成分,往往跟这种蛇的年龄、饮食结构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即便是同一条蛇,它在不同时期的毒性也是不同的,所以很难界定幼年响尾蛇的毒性就一定比成年蛇强。

根据现有对蛇类动物行为的研究表明,蛇的大小,以及所注入的毒液剂量是决定了毒性强弱的关键,成年蛇有着较多的毒液,每次啃咬的时候会释放更多的剂量,所以成年蛇往往比幼年蛇更危险,一旦被咬,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更严重的。

所以我们不能随意轻信民间的一些传言,在被任何蛇咬了之后,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能理所应当地认为是成年蛇或者幼年蛇就放松警惕。

当然最好的做法就是尽量避免被蛇咬,蛇是一种比较怕人的动物,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会被迫反击,比如人们踩踏到它的时候,因此尽量避免到陌生的野外环境,野外行走时多注意观察就是极佳的做法。

另外穿一些较厚的牛仔裤、长筒靴,也能很好地起到阻隔作用,从而减少被蛇咬后的毒液注入剂量,减小中毒后果。不过尤为重要的是认清毒蛇的威胁性,不要轻易相信幼年蛇比成年蛇更毒的说法,毕竟没有相关科学依据支持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