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欧美国家的人喜欢吃牛肉,喝牛奶,吃芝士奶酪是因为他们是发达国家,牛肉牛奶以及奶酪这种食物它们负担得起。中国人之所以喜欢以猪肉为食,是因为我们有着悠久的食用猪肉历史,比如:东坡肉,红烧肉,回锅肉。可以说,如果中国人的餐桌上没有猪肉,那么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做菜了。
虽然这种解释符合人们的直觉,但地理学家会告诉你,欧美人吃猪肉以及中国人吃猪肉有着另外的原因。
欧洲人为什么喜欢吃牛肉?
欧洲的气候其实并不适合农业的发展,也不适合猪生长,但非常适合牛生长。这是因为欧洲当地的气候主要是地中海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些地方常年会受到来自海洋西风的影响,所以它们冬季不太严寒,夏季也不太炎热。另外,当地降雨量较多,没有明显的干湿季,我们应该听过一个段子,叫做在英国出门一定要带上雨伞,这是因为当地会随时下雨。
这种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但非常适宜放牧,这是因为终年温和多雨的气候,有利于牧草全年生长,所以欧洲地区的畜牧业非常发达,许多优质牧区都在这里,因此当地的牛肉价格低廉,而且牛肉的副产品,比如:牛奶,奶酪等也成为了当地人的日常饮食。
美国的猪和牛
美国和欧洲不同,美国其实既是养猪大国,又是养牛大国,只不过他们本国人民更喜欢牛肉,对猪肉的需求量不大,以至于许多猪肉会出口到中国。
美国之所以适宜养猪,是因为他们国家地广人稀,美国国土面积没有比中国少很多,但他们的人口数量比中国少很多,所以他们有大片土地可以用来耕种。
再者,它们的气候非常适宜大豆、玉米的生长(我国适宜小麦,稻米生长),再加上他们国家的农业科技化程度高,这意味着使用较少的人力就可以管理上百亩农田,这使得他们生产的农产品成本较低,能够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出售。
其实我国的牲畜所食用的饲料大多也来自于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原因就是因为进口大豆的价格,比我们自己生产的价格还要便宜。
除此之外,美国养猪的优势是肉饲比低,肉饲比就是投入多少饲料,猪能够长多少肉,其中肉饲比越低,说明猪肉能够以最少的能量生产较多的猪肉。美国的肉饲比是1.91:1;我国是3:1。
也就是说,美国养猪其实是一把好手。既然如此,那美国人为什么也是以牛肉为食呢?
其实早先时候,美国人也以猪肉为食,但在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而且气候适宜牧草生长,所以美国西部开始养牛了起来,这也间接导致牛肉价格下跌,使牛肉价格和猪肉一致,甚至更低。
另外,许多美国人是欧洲人后代,他们保留了本国的饮食习惯,对牛肉的需求量较大。
另外,由于快餐文化的兴起,牛肉汉堡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时横空出世,使得牛肉一跃成为美国人的主要食用肉类,而猪肉销量一跌再跌,时至今日已经沦为美国餐桌的边缘食物。
猪肉在中国的地位
现如今,猪肉在我国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我们以不到1/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近一半的猪肉。
其实在明朝之前,我国人并不是非常喜欢猪肉,在当时,羊肉更受人们的欢迎。在宋朝时有一句俗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而以宋朝为背景的《知否》中,当时出现的主要肉类食物也是羊肉。
而且,苏轼也在《猪肉颂》中写出了当时的猪肉现状: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猪肉之所以能够在如今成为国民性美食,和我国的农业离不开关系。我们知道,在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就已经膨胀式增长,而人口增多意味着对农作物的需求就会变多,这使得人们会开垦土地,把原本属于动物的牧区改成农耕区。
当耕地面积增加之后,猪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我们知道,土壤想要保持肥力需要定期施肥,而在过去没有化肥,人们只能使用农家肥。猪,则是生产农家肥的好帮手。
清代一本书中写道“岁与一猪,使养之,卖后只取其本,一年积粪二十车,多者按车给价,少者使卖猪赔补。”
另外,猪属于杂食动物,它们能够以农业副产品为食,比如:麦麸,秸秆甚至是青草等食物,正因为如此,自明清之后,猪开始在我国兴盛了起来。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又非常善于烹饪,解锁了许多猪肉的吃法,使得猪肉与我们的餐桌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虽然现如今我们不需要猪肉提供农家肥,也有饲料可以养羊,养牛,但人们对猪肉的喜爱没有一丝下降,以至于猪肉价格的涨跌甚至成为了影响我国民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