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锡兰海战,日本海军已凸显兵败中途岛原因?

1942年3月,尽管缅甸等地零星的战役还未结束,但日军南下的第一阶段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成了日本军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胜利病”所带来的自以为是的情绪,让他们提出了向南、向东、向西三个进攻战略。

一是,向南进攻澳大利亚。日军南下作战,可以说让日本海军出尽了风头,再也不愿跟在陆军后面当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更让其牛皮烘烘的是,在第一阶段作战中,仅仅损失4艘驱逐舰,拥有绝对实力的联合舰队应该主动出击、扩大战果。

继续南下攻占澳大利亚,就可以打破盟军试图以此作为反攻的基地或跳板的幻想,确保“大东亚共荣圈”的安全。但陆军以“无兵可派”为由拒绝了该方案,经过一个月的争吵,双方还是确定了以澳大利亚东北方向的3个群岛,作为进攻目标。

二是,向东攻占中途岛和夏威夷。日军偷袭珍珠港,只是延缓了美国太平洋舰队进攻日本的时间,趁其还未完全恢复战斗力,一举拿下中途岛和夏威夷,不仅可以彻底称霸太平洋,而且让英国失去坚持下去的信心,主动放弃澳大利亚和印度。

三是,向西取得印度洋制海权。英国远东“Z舰队”在日军的打击下,其残部已撤往印度洋,应乘胜追击,彻底消灭之,并推进到波斯湾与德国在中东汇合,实现柏林-东京两大轴心国的战略策应,压缩英国的势力范围,直至逼其退出战争。

有意思的是,这3个方案都是海军提出的并极力倡导的。素来彼此不合、矛盾重重的陆、海两军种,又开始了相互拆台。陆军以“战争进展太快,应采取守势稳扎稳打”为由,并不支持海军的“好战”举动,尤其是涉及兵力最多的南进和东进。

双方争执的结果是,陆军在不进行两栖登陆作战的前提下,同意先实施西进,发动锡兰(今斯里兰卡)战役。从战后看,无论是向南还是向东,都是有着积极的作用,选择一个对全局无用的西进,却给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锡兰海战,世界第三打败世界第一。

1942年4月,海上军事排名第一的大英帝国,与排名第三的日本海军在锡兰附近进行了一场海上大战。这场战役的意义何在?尽管战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但美国获得一个安全的恢复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日军高层为什么这么做呢?

首先,日军尽管有继续扩大战果,尤其是称霸太平洋的野心,但苦于摊子铺得大,手里没有足够的兵力实施登陆作战,正所谓“有心无力”。发动锡兰战役,既可以让无所事事的海军,继续打击英国“Z舰队”,又填补了两阶段作战间的空档。

其次,撤往锡兰的英国海军并不甘心失败,不断地向“Z舰队”充实力量。这不仅对日军占领区构成了威胁,而且极易对山本酝酿的中途岛战役,以及南下进攻澳大利亚形成牵制。也就是说,无论是南进还是东进,都必须先除掉这个后患。

更重要的一点,此时的缅甸战役打得如火如荼,英国海军利用海路,不断将援助物资运给驻缅英军,并对日本陆军的进攻构成威胁。发动锡兰战役既保证日军缅甸作战的侧翼安全,又能使日军的海上后勤补给一路畅通,加快战役的进程。

占有绝对优势的日本海军,毫无悬念地成为胜利者,击沉各类舰船29艘,逼迫英国放弃了印度洋,“Z舰队”残部撤往非洲。不过,让丘吉尔略感安慰的是,日本始终没有在锡兰和印度登陆的打算,在他看来,日军撤退就是英国的胜利。

不过,对于一直向英国海军学习和看齐的日本联合舰队来说,能够打败“师傅”也算是不小的胜利。但其在此战中也暴露出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数量少、质量差的英国战机总能提前在空中 “迎接”日本战机,这说明对手已经配有雷达;

二是,英军战机总能轻易突破日军舰队防御,显示出日军担任空中掩护的战斗机配备存在不合理。也许是“胜利病”冲昏了头脑,南云忠一等人并没有认真总结这些错误,甚至对此“视而不见”,而这正是他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的主要原因。

至此,南云舰队耗时2周,行程8000多公里,仅仅只是将英国海军赶出了印度洋,再也没有什么可炫耀的战绩,打成了一场半途而废的战役。当然,美国太平洋舰队却利用这段时间,精心组织了一场偷袭,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杜立特空袭”。

如果日军在印度登陆,二战的结局会怎样?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