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治钧
最近中小学校期中考试陆续到来
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陆续心碎
知识点怎么就是记不住?
背的是对的,怎么一写出来就错了?
其实人类记忆的错漏百出是众人皆知的。虚假或错误的记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严重时还会导致在一些犯罪案件中出现严重的错判。那么记忆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我们会记错一些事情?我们的记忆是否有可能被编辑呢?
脑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
要回答这些关于记忆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记忆是如何产生的。
人们读到、听到或学到的“事实”会经过三个主要步骤成为记忆:获取、存入、读取。
首先是信息获取阶段,每种感官体验都会激活大脑特定的区域。为了形成长期记忆,这些感官体验会经由大脑中的海马体进行增强,并受到能够强化带有强烈情感体验的大脑杏仁核的影响。
比如拨电话号码,这个体验会被转化成一种脑电波脉冲,这种脉冲快速地沿着神经网络前进。信息首先到达短期记忆处理中心,这是一个存储几秒钟到几分钟记忆的区域。然后,信息通过海马体等区域被编码转成长期记忆,最终被保存到大脑几个记忆储存区域。海马体对记忆进行编码的方法可能是通过加强感官体验发生时建立的突触连接。一旦记忆被编码,它就能够被记住和提取。
研究记忆的科学探索过程可以追溯到1953年的一个真实病例,一位名叫亨利·莫莱森的患者,小时候因一次自行车意外事故,头部受伤,后来得了癫痫症。
因为没有找到其他方法控制癫痫发作,所以在他27岁时,医生动手术摘除了他部分海马体和临近的一些脑组织。尽管手术成功地减少了癫痫发作,但是医生却意外发现,这手术切断了短时和长时记忆的神秘联系,那些很久以前已经存在于亨利大脑中的记忆依然清晰,而他短时的经历和体验则很快消失,且没有形成记忆,以至于亨利每个月去看他的医生时,两人都像是第一次见面一样。
这个病例在后来被很多电影编剧借鉴并成为有趣的桥段,比如每次见面我都打你一顿,但是下次再见面,你根本就不记得我。
后来,很多科学家开始了对脑区域海马体的进一步研究,甚至尝试精准定位特定脑细胞,改变细胞功能,从而实现对记忆的影响,或者说改变记忆,比如减少关于痛苦的记忆,增加关于欢愉的记忆。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预示着我们有人为地增强或抑制记忆的能力,至少在实验鼠身上已经取得进展。
修改老鼠的记忆
在TEDx波士顿活动上,原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脑神经科学家史蒂夫·拉米雷斯(Steven Ramirez)和搭档刘旭合作分享了他们是如何在实验鼠身上制造虚假记忆的。
给小鼠植入虚假记忆
他们首先把小鼠放在一个大箱子环境里,让它们适应并记住这一环境。然后,他们找出了小鼠脑中形成记忆的细胞,利用光遗传学方法,标记了与特定记忆相关的神经元。记住,在这个环境里,小鼠没有受到电击,很活泼好动,在这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利用光遗传学方法标记与特定记忆相关的神经元
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对小鼠进行了电击。与此同时,为了唤起小鼠早先的记忆,他们还刺激了之前标记出来的那些脑细胞,这相当于给小鼠植入了虚假记忆。最后,小鼠又被带到了第一个环境中,但它们却因为害怕而一动不动。
这种小鼠的典型行为表明它们记得自己曾在某天的环境中受过电击,虽然这件事情现在根本不曾发生过。后来,研究员又以此次试验为基础,进行了大量不同的试验,以确定他们所见到的小鼠反应确实是建立在错误的记忆之上的。
小鼠和人类的记忆形成机制具有相似性,这项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记忆是多么不可靠,是可以用某种手段编辑的。
因此,当实验结果在《自然》和《科学》期刊上发表后就引起激烈讨论,很多人认为修改记忆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临了,科学家也相信这些研究能够在临床医学上提供治疗相关疾病(比如创伤后遗症、抑郁症等)的方案。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小鼠的大脑和人类的大脑是不同的,用在小鼠身上的方法不一定对人体有用,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想要应用在人体上,可能仍需要几十年时间的探索。
错误记忆诞生记
对记忆进行编辑是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但人类为何会产生错误记忆却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
曼德拉效应
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案例就是曼德拉效应。2010年,一位研究超自然现象的人菲诺娜·布鲁姆(Finona Broome)发现自己和好多人都有类似的一个恍惚的记忆:纳尔逊·曼德拉应该是在19世纪80 年代就死于监狱了,而且她还记得起当年自己看过的报道、葬礼的电视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遗孀赚人热泪的演讲。
当这个说法提出后,菲诺娜得到了大量网民回应,表示有相同记忆。但事实是曼德拉后来出狱,直到2013 年才去世。
为什么现实与人的集体记忆出现不符?人的记忆真这么不靠谱吗?是否可能因此篡改记忆呢?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塔斯(Elizabeth Loftus)专门研究人的记忆偏差现象,她认为这是因为记忆的第一步——信息获取阶段很容易被干扰,一些错误因素影响了人的记忆。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这种记忆偏差或错误的曼德拉现象出现得更多。
至于人们是如何被误导并产生错误的记忆,伊丽莎白曾经主导过若干著名的关于虚假记忆的实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购物中心迷路实验”。
购物中心迷路实验
当时,伊丽莎白找了24位志愿者参与一个记忆实验。实验者为每人准备了一本小手册,里面包含了4则他们小时候经历的事件,其中3项经历是由志愿者的父母提供的真实事情,剩余的一项“小时候曾在购物中心迷路”则是实验人员虚构设计的。
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是有5名实验者坚信在购物中心迷路是真实的记忆,自己不可能记错。后来,有些研究者重新设计了类似的记忆实验项目,也得出这个结论:人的记忆有时候会自己出错。
记忆并不全是可靠
伊丽莎白认为,通常我们认为越是能仔细描述情况,越是能接近事实,但是在记忆上并非如此,我们的记忆并不是被动复制外在信息,然后取出来那么简单,而是一直会重组一些信息,做出新的记忆来。更可怕的是,如果受到诱导式提问的暗示,重组记忆,会让本人坚定认可一个虚假事实,由此形成的虚假记忆会导致罪案确定领域出现严重问题。
通过对美国300多件错判翻案案例的研究,伊丽莎白发现3/4的案件都是错误记忆偏差导致的错判,这些无辜者在监狱度过了很长时间,直到DNA检测技术出现后,才证明他们是无辜的。
其中《犯罪心理档案》一书里更是曾经出现了一个荒唐的案例: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心理学讲师汤姆逊曾坦率地对证人列队辨认罪犯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并且出席了一个电视节目,在节目中他严厉地批评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警方的犯罪调查程序。
列队辨认罪犯
几天后,他在街上被警方扣留,不得不参加一个列队辨认罪犯活动。因为当地一名女子在家中受到严重的侵犯,她很快从被扣留的人中选出了嫌疑人,坚定地认为汤姆逊就是行凶者。然而进一步调查发现,事故时该女子家中的电视正好在播放汤姆逊的那期节目,她把汤姆逊的面孔错记成了攻击者的面孔。
通过药物和身体精神压力灌输大量虚假资料来改变间谍或士兵的记忆
大千世界,错误的信息无处不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个人和群体容易被错乱信息误导,从而产生记忆偏差,群体的记忆偏差如果在互联网上互相印证会加强重塑这个记忆。
因此,当你向人们提供错误信息,有意或无意误导他们经历过的事情时,你完全可以破坏、搅乱甚至改变他们的记忆,所以伊丽莎白后续研究的方向是:给人植入一个错误记忆后,它的后续影响是什么以及如何改变这个人将来的想法和行为。
但需要注意的是,植入记忆实验,无论是从脑神经学上还是心理学领域,都可能存在道德和舆论的争议——尽管更改负面回忆在临床学上有很大用武之地。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