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黑背胡狼(也叫黑背豺)这种只有几千克的中小型食肉动物,能够在猛兽横行的非洲大草原里面生活地这么好,根据其所在的生活区域的环境来看,说黑背胡狼在夹缝中生存也不为过,这里这里虽然蹄类动物资源丰富,但是相对地,掠食者也不少,而在我们常听说的非洲捕食者里面,比如狮子、鬣狗、非洲野犬等等,黑背胡狼的生存状态几乎是最乐观的,它们分布区域很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因此并无生存危机。
黑背胡狼
可能不熟悉这种野生动物的人们,在第一印象里面的确会低估它们,可一旦了解清楚黑背胡狼的习性之后,相信大家都会恍然大悟,它们之所以能够在狮子、鬣狗、豹子等猛兽的围攻下,依旧活得很好,源自于它们的生存智慧。黑背胡狼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而且是社会性高度发达的动物,其团结程度跟非洲野犬差不多,远胜于狼群。
黑背胡狼家族
与犬科家族的其他成员相比,黑背胡狼算得上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物种,根据坦桑尼亚等非洲一些国家发掘出来的化石显示,黑背胡狼在非洲至少已经生活了200-300万年了,而东非亚种与南非亚种的分化,可能是在距今140万年前就开始了,黑背胡狼自更新世之后,其变化就不大,属于最初级的狼状犬,与侧纹胡狼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其他犬属的成员之间存在很大的遗传距离。
狼状犬科动物系统发育树
黑背胡狼长得很有特色,简单来说就是似乎非狐、似犬非犬,综合了这两种动物的特征,雄性比雌性略大一些,嘴巴像狐狸一样尖,头体长0.96-1.1米,肩高0.4米。腿与身材的比例使得它们看起来拥有大长腿特效。
黑背胡狼顾名思义它们的背部看起来是黑色的,从脖子后面一直延伸到尾巴,而其他部位的毛发则呈现出棕褐色、红褐色,嘴巴、胸部、喉咙及四肢的内向面均呈现出白色。它们的耳朵很大,看上去与头部不成比例。
两个亚种的黑背胡狼
黑背胡狼分布图
黑背胡狼属于犬亚科犬属里面的胡狼种,按照分布区域的不同,黑背胡狼一共可以分成两个亚种,其中生活在非洲动物的是黑背胡狼东非亚种,而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则是指名亚种,这两类黑背胡狼在习性上面几乎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外形上面会表现出一些微小的差异。
东非亚种与指名亚种相比,头骨比较短,也比较宽,而且犬牙也比较细长。另外东非亚种由于更具肉食性,所以它的体重相对于指名亚种来说,也更大一些,体重范围在6.8-13.6千克,而生活在非洲南部的指名亚种,其体重则在6-9.5千克之间。
黑背胡狼与灰狼的头骨、牙齿对比图
与犬科典型动物灰狼相比,黑背胡狼的头骨和牙齿排列更加坚固,用于撕咬的牙齿更加锋利,从这个构造上可以看出,黑背豺狼在吃肉方面,可以说是顶尖的,而这一与它的生活习性也十分吻合。
黑背胡狼食物来源的其中一项,便是“薅羊毛”,简单来说就是当狮子在进食的时候,它们往往在旁边转悠,然后趁狮子们不注意的时候冲上去撕一嘴肉就跑。
虽然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很多黑背胡狼也因此丧命,但是大多数时候狮子都是不理它们的,因为胡狼体型小,能够咬去的肉很有限,与其花费大量力气去驱赶它们。
黑背胡狼的生存模式
黑背胡狼是一种杂食性动物,这点与鬣狗十分相似,事实上胡狼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与鬣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鬣狗是其最大的敌人,但是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点在胡狼和鬣狗的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虽然鬣狗见到胡狼幼崽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下狠手,但是对于胡狼成体来说,鬣狗很少主动攻击它们,通常会尾随,因为胡狼是一种机会主义的捕食者,它们会食用一些容易获得的食物,简单来说就是食腐,而鬣狗跟随着它们,就意味着有很大可能性会找到腐肉,当胡狼找到食物的时候,鬣狗就出来捡“现成的”了。
当然,这种情况也可能反过来,当鬣狗在吃肉的时候,胡狼也会围绕在周围,等鬣狗饱餐之后,胡狼也能够捡点“残羹剩饭”吃。
胡狼、鬣狗与秃鹫
黑背胡狼和鬣狗在环境中竞争者的关系较多一些,与其两个人相互“掐”,倒不如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事实上它们的确是这样做的,胡狼和鬣狗都经常盯着一种动物,那就是秃鹫,秃鹫也是一个食腐的动物,加上它是“飞行员”,在天上更容易发现哪有腐肉,因此胡狼和鬣狗常常跟随秃鹫,一旦它们在哪片天空上盘旋,或者在哪里聚集,那里准有腐肉吃。
秃鹫是打不过胡狼和鬣狗的,事实上秃鹫也需要它俩,因为有些动物的尸体是完整的,皮毛很硬,凭秃鹫的喙和爪子很难弄开,所以它也需要胡狼或者鬣狗先进食,咬开皮肤之后秃鹫才有机会吃,否者就要一直等,等到更腐烂一点才有机会。
当然,黑背胡狼也并非总是食腐的,它作为一个捕食者,自然离不开捕猎,它们的食物来源可谓是众多,但凡它能够搞定的,都成为了它们的食物,从陆地的到海里的,黑背胡狼无所不吃,即便是人类社会产生的一些垃圾,有时候也会被黑背胡狼捡食掉。
它们常常捕食一些无脊椎动物,比如甲虫、蟋蟀、蜘蛛之类的,也吃哺乳动物,比如兔子、老鼠。一头成年黑背胡狼能够单独捕杀黑斑羚,不过汤姆森瞪羚应该是胡狼的捕食上限,超过了这个体型它们单独就搞不定了。可一旦夫妻共同捕食或者小群体集体狩猎的话,那么它们就能够对付大型蹄类动物了。
其实关于黑背胡狼的食性及捕食能力,一直在刷新人们的认知:
在卡拉哈里沙漠,人们观察到一对黑背胡狼捕杀了灰颈鹭鸨;
在纳米布沙漠的海岸线上,人们观察到胡狼捕食了未成年海狗;
在卡拉哈里沙漠的另外一个地方,人们看到黑背胡狼在“戏耍”黑曼巴,最终咬掉了黑曼巴的脑袋。
黑背胡狼所遭受到的威胁
黑背胡狼目前是无生存危机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们“高枕无忧”了,事实上如今黑背胡狼也正面临着一些威胁,与其他大多数野生动物一样,人类的活动是其最大的威胁,比如偷猎、栖息地减少等等,都是让黑背胡狼数量减少的原因。然而所有的因素如果集合起来看,无非就是那么一个方面,与其他动物大体是相似的。
被猎杀的黑背胡狼
“人狼”冲突,黑背胡狼偶尔会捕食家畜,其中包含绵羊、狗、猪等等,特别是羊,几乎是它们最喜欢捕食的一种家畜,在夸祖鲁-纳塔尔省的一个牧区里面死掉的395只绵羊中,有13%是被黑背胡狼杀死的。
其实在19世纪90年代的时候,南非一些牧民就开始使用围栏来保护羊群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好的围栏价格高,差的围栏又容易被胡狼破坏,所以一直以来,黑背胡狼捕食家畜,是让牧民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胡狼捕食家畜,那么自然地,人类就要报复,于是各种陷阱、毒气、猎犬之类的手段,就统统用上了,每年都有不少黑背胡狼死于人类之手。
一张黑背胡狼的皮毛
狩猎,在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南非就相继开设了很多狩猎俱乐部,虽然当时它们的目标不一定全是黑背胡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胡狼也受害者中的一员。
人类狩猎胡狼的原因除了爱好打猎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皮毛能够卖钱,茨瓦纳人常常用它们的毛皮做帽子和斗篷,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人类对动物皮毛的需求量增加,黑背胡狼也成了人们重点猎杀的对象。
栖息地减少,人类要发展、要吃饭,就势必会更多的开垦荒地,虽然黑背胡狼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即便草原变成农田之后,它们也能够在田间生活,甚至还能偷点水果、浆果吃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活动正在影响着它们,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直接猎杀之外,更多的是栖息地被破坏,黑背胡狼原本的生活方式被破坏,带来的后果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
黑背胡狼家族式育幼的秘密
黑背胡狼是一夫一妻制,其基本社会单位是夫妻,而且两头黑背胡狼一旦在一起之后,它们共同生活的时间最少都是5年,大多数则是终身的,这种制度在动物世界里面是非常不常见的,而哺乳动物则更少,但是犬科似乎在这方面表现出较多的一致性,比如豺、狐狸、非洲野狗等等,有些相似。黑背胡狼夫妻之间似乎是对等的,它们共同守护自己的家园、共同养育后代。
一般来说,谈到野生动物幼崽,就必须提到一个名字,那就是“夭折率”,很多动物的幼崽在出生之后会遭受到各种“迫害”,比如说狮子幼崽,其威胁就来自多方面,一边可能是“养父”的无情咬杀,另一边也可能是来自鬣狗、花豹等其他竞争者的迫害;另外一些原因可能是不可预见的自然原因,比如山洪灾害、疾病等等。
而研究发展,黑背胡狼的幼崽夭折率很低,这都要归功于它们家庭式的育幼模式。
黑背胡狼在照料幼崽
黑背胡狼一般是5-8月发情交配,部分地区可能会有所不一样,比如在塞伦盖蒂草原上,黑背胡狼的交配期则是6-8月,这是根据啮齿动物数量决定的,因为在这个季节,啮齿动物最丰富。
雌性胡狼怀孕2个月左右产仔,每胎产仔1-9只,就像是我们家养的狗狗一样,刚出生的黑背胡狼幼崽是没有睁开眼睛的,也没有牙齿,大约过了10天之后,它们才会慢慢睁开眼睛,同时也长出了牙齿。
在最初的几周里面,雌性黑背胡狼几乎是寸步不离地保护着幼崽,并且给用身体给它们提供温暖以及奶等等,父亲则出去寻找食物,回来的时候既有可能叼肉回来,也有可能是到家之后才将食物吐出来。
大约到第3-4周的时间,幼崽们会走出洞穴,到外面的世界活动,与其他动物不同,黑背胡狼幼崽对母亲的依赖性很大,即便是自己有尖牙的时候,也会到8-9周的时间才断奶。
黑背胡狼幼崽
六个月后,黑背胡狼幼崽能够独立捕食,11个月后便性成熟,也就意味着它们也能够进行繁殖后来了。但是事实上很少黑背胡狼会在出生的第一年就做了“母亲”或者“父亲”。
幼崽在出生之后,会跟随父母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即便是过了一年的时间,幼崽已经完全长大成熟,但是还是会有一部分的个体留在出生地,与父母一起生活,而另外一些则出去成立自己的小家。
留下来的上一胎黑背胡狼幼崽,我们暂且称为“兄长”(不专指雄性,也有可能是雌性),当父母生下一胎的时候,这些“兄长”会担负起兄长该有的责任,它们在母亲与幼崽呆在一起的那几周里面,会像父亲一样外出去寻找食物,然后带回来。
在黑背胡狼生活的区域,鬣狗是它们最大的敌人,当父母离开洞穴外出的时候,“兄长”会代替母亲,守护在幼崽的身边,起到保护作用,这大大降低了幼崽被鬣狗咬死的概率。
当幼崽到了出洞活动的阶段,这个阶段正是它们学东西的阶段,幼崽们通过蹦跳、玩耍、撒尿标记气味等培养生活技能,而这个时候,“兄长”们常常会与幼崽玩耍,帮助它们更快学会该有的技能。
黑背胡狼的这种育幼模式,无疑是相当高级的,它们的体型很小,可以一旦集中了众成员的力量,那么就无疑就达到了1+1大于2的效果。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探求胡狼这种育幼模式的秘密,为何幼崽明明在一年的时间内就可以组建自己的小家庭繁衍后代,但是却没有离开出生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呢?
后来人们发现,原来年轻的胡狼在外面很难寻找到配偶,以及拥有自己的领地,所以与其去外面闯荡,倒不如与父母呆在一起,这样就能够享受集体带来的安全感,以及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所以表面上看起来黑背胡狼们好像挺懂得感恩的,会主动留下来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但实际上却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留在家中“啃老”。
两头黑背胡狼争食
其实“兄长”们也不是不离开家的,只不过时间会晚一些,那么什么时候离开家呢?那就是当幼崽们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性格就会越突出,争吵的次数就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就是它们离开出生地,去追求属于自己“幸福”的时候了。
不管怎么说,黑背胡狼的这种育幼模式都是大有裨益的,雌性黑背胡狼一胎能生1-9只,大多数时候是6只,如果单单靠“丈夫”一人的努力,肯定不能很好地照料家庭,而如果多出了几个“兄长”帮忙,那么情况就会好很多。
对于黑背胡狼来说,亲属关系就是一切,从一夫一妻制度,到家庭式育幼模式来看,黑背胡狼的这种生活模式都值得我们探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按黑背胡狼的这种体型来说,能在非洲这片猛兽横行的土地上活得很好,其生活模式功不可没,或许也正是当初南非用毒气、陷阱、猎犬等手段猛攻之下,仍未能根除黑背胡狼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