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亚有一片土地,被媒体称为“世界上最难以解决的地区热点”。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了争夺它的控制权,不惜发动三次战争,甚至竞相建立“核威慑”优势。这片土地就是克什米尔,它不仅是印巴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也是印巴政局中解不开的“结”。
上图_ 克什米尔地区
前世和今生
“克什米尔”一词,来自梵文,意为“水竭之地”。它位于青藏高原和南亚的过渡地带,东倚中国,西临巴基斯坦,南俯印度,西连阿富汗。克什米尔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86万人。克什米尔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境内7500米以上的8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4座,中国和克什米尔交界的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
农业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盛产稻米、玉米、小麦、油菜籽和苹果等,克什米尔藏红花是世界上最好的藏红花。畜牧业以牛羊为主,用那里羊毛织成的“开司米”闻名于世。克什米尔风光秀丽,民风独特,有“南亚瑞士”之称。
上图_ 路易斯·蒙巴顿(1900年-1979年),英国海军元帅,东南亚盟军总司令,也是英属印度的最后一位总督
理念之争
克什米尔事关印巴两国的建国原则。历史上,克什米尔先后被孔雀王朝、阿曼王朝、萨多查依王朝、莫卧儿帝国、清朝和锡克帝国等政权统治。19世纪后,英国依靠武力征服了克什米尔。二战后,英国殖民主义受到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挑战。1947年8月,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蒙巴顿方案》。
方案依据“两个民族”理论对南亚次大陆实施分治,对克什米尔的归属并未明确,为随后的战争和动荡埋下了祸根。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主张用跨越民族和宗教的“大印度联邦”,取代英国殖民遗产。如果克什米尔归附巴基斯坦,意味着印度承认“两个民族”理论,和印度提倡的“世俗主义”理念背道而驰。
巴基斯坦首任总统阿里·真纳对“两个民族”理论深表认同。他认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属于不同的文明,印度不断挑战“两个民族”理论,是从根本上否认巴基斯坦建国的合法性,并为武力兼并巴基斯坦奠定理论和思想基础。由此可见,克什米尔的归属,事关双方的核心利益,双方不会轻易让步。
上图_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1876年12月25日—1948年9月11日),巴基斯坦国的创建者
宗教之争
宗教问题加剧了克什米尔争端的复杂程度。巴基斯坦95%以上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等仅占3%,印度全国人口中,印度教占83%,穆斯林占13.4%。在克什米尔,穆斯林占78%,印度教占20%,其余是锡克教徒和佛教徒。《蒙巴顿方案》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人为制造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的裂痕。
印巴分治不是仙丹妙药,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南亚次大陆的宗教矛盾和冲突。两国独立后,先后爆发3次战争,表面上围绕着克什米尔的归属,实质上是由宗教矛盾激化为宗教仇杀。战争结束后,一方出现宗教冲突时,必定会引起另一方的强烈反应。宗教问题,无疑对印巴两国的外交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图_ 印度教
领土之争
克什米尔对于印巴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印度而言,克什米尔能够有效抵制分离主义倾向,打压恐怖主义势力。有效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失去克什米尔,导致国内旁遮普邦、恒河平原的西北部,拉贾斯坦运河地区各邦及古吉拉特邦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
不仅如此,克什米尔的得失,决定了印度对中亚影响力的强弱,这显然和印度能否建立南亚地区大国的政治诉求相呼应。尼赫鲁就此宣称:“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上图_ 印度 与 巴基斯坦
反观巴基斯坦,克什米尔是巴基斯坦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屏障。占据它,能够在与印度的竞争中,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位置。一旦克什米尔易手,巴基斯坦拉合尔-伊斯兰堡-白沙瓦的交通线将受到印度的直接威胁。
英语“Pakistan”,有着特殊的含义。P 代表旁遮普( Punjab) , A 代表阿富汗尼亚(Afghania, 西北边境省) , K 代表克什米尔(Kashmir) , S 代表信德(Sind) ,TAN 代表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 ,可以说,没有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是不完整的。阿里·真纳强调:“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帽子, 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印巴两国充分认识到克什米尔的战略价值,双方相互敌视,争执不下。
上图_ 印巴战争中的 印度军队
军事之争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印巴也不例外。《蒙巴顿方案》提出后,克什米尔查谟地区的印度教徒屠杀了20万穆斯林。巴基斯坦国内的穆斯林闻讯,纷纷北上声援。1947年10月27日,穆斯林部落武装和印军在克什米尔激战。印巴双方经过1年多的激战,难分胜负,伤亡惨重。1949年1月,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停战。印度控制克什米尔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其余由巴基斯坦控制。从战争结果看,印度取得了战争胜利。印巴首次交手并未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
1965年8月初,大批“自由战士”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实施游击战,遭到印军残酷镇压,战火涉及巴控克什米尔。8月14日,巴军实施代号为“大满贯行动”的反击计划。行动中,巴军不但痛击印军,还夺取了约500平方公里的印控克什米尔土地,成功为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失利雪耻。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国内动乱,利用苏联牵制巴方盟友美国和中国,出动军队闪击东巴基斯坦。占领该地区后,扶持自治政府,建立孟加拉国。遭到肢解的巴基斯坦损失了16%的土地和56%的人口,综合实力受到重创,印度在南亚次大陆一家独大。
上图_ 印巴战争
硝烟刚刚散尽,对峙仍然持续。印巴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不惜展开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备竞赛。印度每年仅在克什米尔投入的军费就有22亿美元,驻扎军队近40万。巴基斯坦将财政收入的20%用于军费开支,不断更新军事装备。印巴民众对克什米尔充满了血色回忆,两国政府自然对该地区的归属绝不会轻言放弃。
克什米尔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导致地区社会动荡,经济低迷,民生凋敝。2003年11月,印巴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双方关系出现转机。不过,克什米尔问题触及民族、宗教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历史和现实相互交织,各个大国对该地区态度不一,双方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停火协议的签订,表明双方进一步对话实现和平的愿意。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作者:计白当黑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陈继东《印巴关系:难解之结》
【2】李家声《克什米尔问题长期困扰着印巴两国》
【3】王东《印巴关系的变化与克什米尔问题》
【4】亢升《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的政治文化解读》
【5】汪长明《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困境与出路》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