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越是功成名就,越应该低调行事?


马云:上上人有没意智

解筱文

前不久,自称“金融外行人”的马云重回外滩金融峰会,以“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身份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表示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所以银行业要改掉自身的当铺思想,要依靠信用体系来发展,而不是靠担保和抵押。如果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往往会走向极端,尤其是一些企业会将全部资产抵押出去,这样一来导致压力会倍增。

此言一出,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再次重申凡是金融都需纳入监管的导向,要求“既要鼓励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

紧接着,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本来蚂蚁金服就是各方重点关注的科技金融产品,金融业对其发展持有不同意见,马云此番高调言论必然引来严管厚爱。


为什么经常智慧的马云会犯这样的貌似低级错误?我想,主要可能有这么几个考虑。

第一,这次出场,马云是以联合国官员身份出席的。马云目前在联合国任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主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者、联合国青年创业和小企业特别顾问。

第二,蚂蚁金服已经由小变大,形式上脱离阿里巴巴母胎,其发展势不可挡。中国国内的用户规模早已超过7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第三,国内银行业、金融业也确实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在金融监管、创新服务等方面。

正是基于这三方面的认知和心理优势,马云近日才敢如此“畅言”,炮轰中国银行业“当铺”模式。但是,这也就是应了一句古语:“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这句话大致意思是,地位低下的人也会有过人的智慧;地位尊贵的人也会有心智迷失之时。

从成功励志的角度,正过来讲这句话,大意应该是:地位低下的人应该寻找和挖潜自身的上上智,而地位尊贵的人则应该保持自身应有的智慧,而不迷失。

如何获得智慧,这可能是梦想成功者最焦心以待的事情。我以为,要获得智慧,至少需要这三个途径的探索。


第一个途径就是“静”。知识是可以通过大量的学习获得,而智慧则不一定,真正的大智慧是守正内修而得。

这么讲,虽有一些唯心,但事实如此。真正的大智者,往往是偏向唯心的。因为重唯物者,多者形而下奔跑,受制于人;而两者相融合之人,则治于人。这就是平面世界、立体世界视觉的人,很难理解多维世界视角之人的原因,也就是很难理解智者最初的决定,而最终又折服于智者杰出表现的原因。

内定生慧,心静智得。冯梦龙讲,“人动而愈纷,我静而自正”。别人越动越乱,而我却以静制动。这也就是说,拥有大智慧者绝不是那种位卑而抱怨叹息之人,也不是那种位尊而莽动之人,而是那些行动稳健、举重若轻之人,甚至是那些寡言少语之人。因为真正拥有大智慧之人是快乐的,但也是最孤独的,因为他们需要跨越时空去交流。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运转、纷繁复杂的时代,能洞穿迷雾,把握脉搏者,往往不是跟风奔跑者,而是那些最为心静者和处乱不惊的人。因为这些人常会做出有悖常理而后来却完全符合事理的决策,最终稳操胜券。

第二个途径是“炼”。这个应该好理解,就是反复参与实践,从实践中磨砺,让自己最终生长智慧。处在社会底层之人,很多人都有想要出人头地,做出显赫于世的牛事,以此来改变自我命运。但很多成功后的失败者并不是付出不够,能耐不行,而是选错的方向、对手和环境。

还有一些人,将聪明自持为智慧,反倒耽误了自我智慧修行。比如,小的时候,课本上有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原以为那个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人是多么聪明,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再读时,感觉这样的人,其实就是最傻的一种人。

第三个途径是“舍”。要获得智慧,就需要有舍的心态。很多时候,人是难以超越阶级的。处在社会中下阶层,执意要想进阶,就需要智慧的运作,而自我悟性差,难以由静而生,也没有更多机会和能耐反复修炼,但还对智慧念念不忘。怎么办?这就得有一种“舍”的心态。

以“舍”而获取智慧的人,对智慧是信任的,而不是无端的挑剔。他们相信,大智若愚,智慧往往掩藏于尘埃中,就像真理其实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样。他们舍得打开自己,理解智慧,果断获取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告诉我们,越是功成名就,就应该低调行事,应该隐身遁世。大鸣大放,高调喧哗,逞一时口舌之快,则一定是不明智的选择。

解筱文:战略学者、评论员、作家。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