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眼里的“典范”,死后却被唾骂“酷吏”,田文镜究竟是好是坏

雍正朝的官僚,奇才不少,李卫、邬思道,张廷玉各个都有“两把刷子”,但要是谈到经历之传奇,在田文镜面前,他们还得往后排。

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被后世称为雍正帝的“三大宠臣”,满朝文武中,他们三人最得“天心”。这三人中,田文镜确是出身最低,入朝最晚,死后争议最大的一位。

草根出身,大器晚成

田文镜的出身低,低在他的学历上,在古代,功名是为官做宰的敲门砖。张廷玉和年羹尧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鄂尔泰二十岁就中了举人,田文镜比较倒霉,苦读数年,只混了一个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并无半点功名。

等到21岁了,田文镜才以监生的身份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县丞,终于踏入了仕途。官算是当上了,但是这个官实在是太基层,一个小小县丞也就是正八品。但是,好歹也算是上了道,田文镜背着行囊乐呵乐呵地就去赴任。

田文镜在基层一呆就是二十多年,从县丞到知县、知州一路干过来,始终处于“查无此人”的状态,在他45岁的时候,才被升任吏部员外郎,回到京城,此时他已年近中年,眼看着同龄人升迁的一个比一个快,田文镜不慌不忙,依然按部就班的上班。

康熙帝薨逝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1岁了,在现在,这是一个早已退休的年龄,但是,田文镜的人生传奇在他年过花甲的时候才刚开始。雍正帝刚一即位,就派田文镜前往华山祭告,这本来不是什么重要任务。

偏偏这一年,山西大灾,雍正着急想了解山西的灾情,山西巡抚德音却欺上瞒下始终不愿意给雍正说实话。

刚好田文镜祭告返京,路过山西,回京后他主动觐见雍正,将山西的灾情毫无保留全盘托出。雍正看中他直言不讳地坦诚,当即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负责山西赈灾事宜。

田文镜早年间积累的基层经验派上了用场,他到山西后,大刀阔斧的整顿政务,山西之前积累的多年公务全部厘清,官场气派一新,灾后百姓也得到了妥善安置。从此,田文镜备受雍正的赏识,事业进入开挂模式。

雍正二年,田文镜再次擢升,担任河南巡抚,田文镜在河南任职期间以手腕强硬著称,他查办河南诸州县亏空赋税一案,要求当地官员速查速办,但凡推诿拖延的,一律给予惩处。

他有两个原则“向民不向官,向贫不向富”,仅在河南期间就一口气参了二十余人,知州黄振国、知县汪諴等人全被他弹劾了一遍,而且桩桩件件都有实证,让这些官吏无话可说。

田文镜在河南主政四年,因为清廉不阿,严厉狠辣,颇遭人忌惮,向朝廷写折子告他状的人不在少数,但是,雍正却力挺田文镜,他不仅不理会告状的折子,还安慰他说:“此一事,朕甚庆幸,好机会,亦难得。参你这样巡抚,所以理直气壮,有何可讲?”甚至向田文镜剖析自己的内心:“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可见,雍正对他的赏识与厚爱。

功成名就,死后却被骂“酷吏”

雍正七年,黄河出现水患,田文镜奉命前往处理,他提出当地乡绅必须为治理水患出工出力,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

按照惯例,乡绅是不纳粮,不出工的,田文镜宣布后,很多乡绅都跑到巡抚衙门去上告,要求按照原有官吏来。田文镜不松口,事情越闹越大,生员们甚至发起罢考,以示抗议。

雍正得知情况后,雷霆大怒,他认为这群儒生“愚呆”无比,让田文镜严肃处理此事。得到授意后,田文镜直接处斩为首的两名生员,参加罢考的人一律不许补考。靠着这样“严酷”的手段,乡绅纳粮出工成为雍正朝的新例。

因为雍正的全力支持,田文镜官运异常亨通,他也不负隆恩,鞠躬尽瘁的奋战在岗位上,雍正十年,70岁的田文镜终于扛不下去了,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雍正准许了他的致仕请求。

一年后,田文镜去世,雍正特赐谥号端肃,将他葬在了泰陵附近,并入祀河南贤良祠。

按理说,在这里,故事已经告一终结,田文镜功成名就,死后哀荣备至,臣子当到这个份算是满足了。可是,事情并未结束,乾隆登基后,当年在河南被田文镜“打压”过的大臣闹了起来,说田文镜在河南开垦,逼乡绅捐钱,搞得民众怨声载道。

乾隆帝批评道:“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这算是一笔抹消了田文镜的功劳。

后来,数度有大臣上奏希望将田文镜撤出贤良祠,乾隆有些动了心思,想到先帝雍正的评价,才罢手没有再追究田文镜。

从雍正眼中的“实为巡抚中之第一”到被大臣唾骂的“酷吏”,田文镜始终都是他自己,不同的人出发点不同,对人与事的看法自然不同。田文镜主政时期没少得罪人,但是,老百姓中一个骂他的都没有,那些认为他手段狠辣的,无非是被揪出来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打的狠了不对,要是不打,岂不是变得和他们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