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当颜小二捧着流传了几千年的《论语》读到“知其不可为而为”这段记录时,忽然心中有一份悸动,注重功利与效率的今天,还有谁坚持去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呢?
孔子当年面对礼崩乐坏的大时代,是抱着怎么样的心态奔走各国、宣扬那明知不可恢复的“礼”呢?
几千年后的鲁迅,是不是也和几千年前孔子一样,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境去呐喊呢?
就像鲁迅选择在一个“装睡比醒着”轻松的年代“呐喊”一样,他以一颗医者心,看到了“身体病了尤可医,心病了如何医”的困境,于此他“不合时宜”地以笔为刃,期待借此给人心做手术。
他以尖锐犀利的呐喊、怒骂为“救命药”,惹怒了一批人,也切实救醒了“一批人”。
鲁迅是从未“上过手术台”的医生,但他却“救治”了无数人,甚至也救过“我和你”,因为他最擅长的病症,百余年了,甚至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中,一直存于“人心”。
这是什么“病”呢?要讲清楚,我们先来回忆一下鲁迅弃医从文的波折。
1、“幻灯片事件”与“麻木的中国人”
命运的走向很奇妙,立志悬壶济世的鲁迅,虽成就了他医者的初心,但是他却不是用手术刀,而是用“笔墨”。
因父亲身体不好,青年时期的鲁迅立志成为医生。
思想前卫的他去日本求学,期待能学到更高明的医术。但是,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正是这次求学,让他毅然拿起“笔杆”,弃医从文。
据记载,当年青年时期的鲁迅和学生们在教室里一起观看老师放映的幻灯片。
幻灯片与中国人有关。
片中,一位被当成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日本士兵斩首,周围围了一群中国人,看客姿态,冷漠而麻木。
这时,鲁迅身边的一位日本同学说:“看这些人麻木不仁的样子,就知道他们的国家一定会灭亡。”
听到这话,鲁迅“一怒”,向那不知轻重的大放厥词者投去严厉的目光,而后又“一哀”,心里似乎打定了主意,拂袖而去。
从此,中国多了一位严厉且尖锐的“心灵拯救者”---鲁迅。
2、身子病了尤可医,心病了如何医?鲁迅:那就呐喊、怒骂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鲁迅弃医从文,成了一代文豪,其根本原因还是“救人”。
他救人救得“更根本”,他治的是几千年思维固化之下的旧社会弊病,这需要勇气,更需要一针见血的“锐利目光”和“智慧”。
于颜小二看来,鲁迅已然是“医者”,不过,他选择以呐喊、怒骂等尖锐方式去拯救近乎“行尸走肉”般国人内在几乎窒息的“内心”。
于颜小二看来,鲁迅是“医生”。
他治的是什么?是幻灯片放映厅中,那位日本人口中“中国人的麻木”。
诚然,当鲁迅还以求学者身份在日本那所大学求医时,听到同学口中对“中国人”的戏虐评价,他会气愤,可他却没有呵斥,或者说与其理论。
是鲁迅不敢?或者说顾全大局?是这样吗?
鲁迅向来直言不讳,对于一些有影响力的“名人”,他的评价都有些“难听”,比如他说称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怼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痞棍”等等,那么怒怼一位目光狭隘的毒舌同学,鲁迅又有何惧?
鲁迅拂袖而去,不去争辩,是因为即便他气,但无话可说。
麻木,是当时中国人的“病”。病入膏肓一般。
清醒的人,即便气愤,也不会自欺欺人。
清醒的人,即便气愤,也不会自欺欺人。
3、鲁迅眼里中国人的病,我们身上或许也有
鲁迅有一篇文章名叫《看客》,里面生动刻画了面对他人苦难,旁观者“看客心态”的无聊、愚昧,甚至是“不仁”。
看客是麻木的,比如面对罪犯时,他们不关心眼前“为何发生罪恶”,“有没有发生罪恶”,他们什么都不想,麻木得如事先摆好得“木头娃娃”,没有心一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近乎“无可救药”。
要说非得让他们心动一动的事情是什么?大概便是他们自己成为被围观的对象时这类事情了吧。
但是,有些事情,旁观都是“一种罪过”。
几千年了,我们学会了“独善其身”,却近乎丢了心一般,忘记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义与豪情,这是可悲的。
或许,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便在于他看到了当时国人心中的“病”,这种病有悠久的历史,人类几乎自出现文明以来就与其斗争。
但在鲁迅那个年代,这名为“麻木”的病似乎有“病入膏肓”的趋势。
躯壳受伤了、流血了,用再好的药材“填补”,治好的不过是“躯壳”。心冷了,身子虽热,行尸走肉之下,便成了焚烧苦难者房子的“柴”。与其这样,救了“身子”,死了心,又有何用?
所以,于颜小二看来,鲁迅弃医从文,他的呐喊和嘶吼,大抵不过是为了唤醒国人麻木的心。
那么,时至今日,社会安定之下,流血战争几乎不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可是鲁迅的呐喊依旧不绝于耳,这是为何?
曾几何时,我们开始计算着“付出与收获”?
曾几何时,我们被社会教会“步入社会,刚正不阿是一种‘天真’”?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会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收住要帮助他人的“手”?
又是从什么哪一秒开始,我们会以“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围观他人苦难?
“麻木”确实是病!
只是如今“鲁迅”在哪儿?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转载、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参考资料:《鲁迅全集》、《论语》、《从《示众》看旁观者病态看客心理:无意义的示众,恶之帮凶的看客》等。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