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世俗地认为,爱哭是女孩子的特权,男孩子是不能够哭的。不管遇到什么委屈,男孩子都应该默默地在心底消解压力,不能动不动就哭,这才是阳刚的表现,也是古人所说的“男儿有泪不轻弹”。于是乎,当有男孩子忍不住哭了,我们总能看到大声呵斥的家长:
“你是男孩子,怎么能这么爱哭呢?”
“快擦干你的眼泪,男孩子是不会哭的!”
“摔倒了爬起来就好了,亏你还是男孩子呢!”
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不少家长都希望对自家的男娃进行“不哭”教育,希望孩子能从小明白男孩不能哭的道理,长大后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但是,这样做真的对吗?
答案是很肯定的NO!!!
同样作为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拥有哭泣的权利。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的能力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他们还不会独立化解压力,当他们还无法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哭泣其实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最好途径。孩子的哭泣,其实也是一种自愈的过程。当孩子哭出声来,他们的内心就坦然了,情绪也在慢慢好转。作为孩子最亲密的养育者,如果家长不断地告诉孩子不能哭,那孩子的内心只会更加委屈,啥事都憋在心里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并且这也是心理学家、教育大家们的一致观点。
美国发展心理学阿尔黛 · 索尔特博士曾说过:“哭泣是机体在进行重新构建时所做的努力,它是进行自愈的一个程序。”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著作《男孩不该走的路》中指出,“传统文化对男性的刻板观念,阻止了男孩承认本身的情绪,也妨碍了男孩未来的发展。”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遗著《爱哭鬼小隼》中曾写道,“真正悲伤的时候,男孩子也可以哭的呀!”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孩子哭?如下的做法,才是正解!
了解孩子为什么哭
孩子的哭,总是有缘由的。有可能是身体不舒服的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的哭,被家长漠视的哭等等,家长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哭,并且要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对待孩子。试着理解孩子,对孩子多些同理心,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也更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家长首先不能打断孩子的哭,让孩子痛痛快快地哭出来。家长在旁边安慰孩子,可以是语言上的轻声抚慰,也可以是轻拍宝宝的背,握住宝宝的小手,让孩子觉得你就在他的身边;其次是试着和孩子沟通,查看孩子哭的真正原因。有时候原因就摆在眼前,比如孩子想买一个玩具你不给,孩子哇的就哭了;但有时候孩子玩着玩着就突然哭起来,这时候就需要家长排查一下原因。要特别重点查看孩子是不是磕了碰了,身体健康的问题需要马上处理。
告诉孩子哭不是武器
如果孩子哭,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并且这个需求是不合理的,那家长一定不要纵容孩子。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孩子的一切需求你都满足,那他小的时候你或许还办得到,等他长大了,需求越来越多,你岂能满足一切?并且一有需求就立马得到满足的孩子,内心难以感到真正的幸福。
就我自己而言,我在教导我女儿的时候,有两件事情是没得商量的。一是安全相关问题,孩子安全意识还未建立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保护孩子,纵容亦是一种伤害。比如坐汽车一定要坐安全座椅,这是哭闹也不允许不的;二是吃饭相关问题,人是铁饭是钢,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宝宝,好好吃饭同样有助于宝宝味蕾的开发。比如吃饭时吃两口就故意不吃,哭着要从餐椅上起来,我哪怕各种哄,也要养成孩子在餐椅上好好吃饭的好习惯。
教会孩子进行情绪疏导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的特色和爱好。家长必须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一点一滴的细致观察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且在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尝试引导孩子,让孩子通过做自己开心的事来舒缓压力。比如孩子喜欢玩乐高,就可以在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拿出乐高让孩子开心下。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渐渐懂得了如何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除了教孩子,家长还必须以身作则,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如果你经常时不时就发脾气,动不动就给孩子脸色看,那孩子自然也容易情绪失控。家长在做,孩子在看,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一个懂得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将来的自制力和自控能力都会比较强,孩子也会从中收获到快乐,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
但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培养,并不能一刀切。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概念,对于孩子想要的玩具,想要学的爱好,总是会先习惯性地拒绝,告诉孩子要获得一些等价交换之后,才会答应。如果每一件事都用来训练延迟满足能力,那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希望家长们都能记得:
不被允许脆弱的男孩,可能会更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