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想要延续就需要繁衍,繁衍意味着交配。不同物种的交配策略,关系到种群后代存活率与竞争力。动物的世界不存在“仁义礼智信”,不同种群的繁衍策略不同,但目标是相同的,即生存与繁衍,与道德伦理无关。
在动物视界中“一夫一妻制”是非常奇怪的,因为相当于约束了物种间的基因交流。想象一下一只雄蜘蛛只能“吊死”在一只雌蜘蛛身上,无法让其他雌蜘蛛怀孕。对于雌蜘蛛来说,雄性蜘蛛除了传递基因之外,一无是处,它不能提供乳汁,通常也不会照顾后代。
很多物种在交配时或交配后,雌性会吃了雄性,例如母螳螂会吃公螳螂,还有黑寡妇。
澳大利亚的 “宽足袋鼩”更是把繁衍发挥得淋漓尽致,雄性传递完基因,无用了,直接就“牺牲”了。宽足袋鼩,一生只有一次,14个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基因交流,直至死亡。看似与生存相违背,实际上它是在尽力完成终极使命——延续种群,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只需留下雌性照料后代。
从进化论的角度分析,一夫一妻制对雄性来说并不划算,限制了他基因“多渠道”传承,雌性留一个无用的雄性在身边,也无法从中受益。那么一夫一妻制,为什么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存在即合理
凡事都有两面性,这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尤为突出,强大的狮虎不比懒慢的树懒、考拉活得轻松。雄狮采用开放式交配,虽然可以大面积播撒自己的基因,但是在竞争中其他雄狮也想传承自己的基因,因此它们通常在成功赶走前任后,会杀死前任留下的所有幼崽,霸占交配权与繁殖权。
一夫一妻制多出现在鸟类中,例如:天鹅、大雁、企鹅等等。最有意思的是企鹅,雌性企鹅在怀孕的过程中,小心翼翼的,几乎不怎么进食,当下完蛋之后基本上耗尽了所有的精力与体力,需要快速活动觅食。于是,雄企鹅就会把蛋接过来,放在自己双脚之间,并用厚厚的皮毛与温暖的肚皮包裹着,直到小企鹅出世。
图:知更鸟的父亲也会孵鸡蛋、喂养幼鸟
一夫一妻制对于企鹅来说是必要的,如果雄企鹅撒手不管,那么企鹅的延续就会中断。大雁、天鹅、知更鸟同样如此,它们的卵需要非常细心的照顾才能孵化,并且需要继续抚养后代直到它们能独立生活或飞翔。因此,对于一夫一妻制的鸟类来说,它们的后代受到的照料更多,更“精益求精”,更具有竞争力。
殊途同归
一夫一妻制相对于开放式,放弃了数量,但是更要求质量:
两人照顾后代,比一个人照顾后代要好。
雄性守护自己的伴侣,其他雄性无法与该雌性繁衍,种群竞争较为均衡。
防止像狮子、猩猩接管新的领地时出现赶婴、杀婴的情况。
开放式的应对策略:
雄性通过“广撒网”的手段,争取繁衍更多的后代。
开放性策略同性竞争更大会迫使雄性不断向更强的方向演化
雄性只传承了基因,但雌性需要付出更多精力与体力来照顾后代,因此雌性对于雄性的选择会更谨慎,更苛刻。在动物世界中,雌狮子对于入侵领地的外来雄狮是默许的,对于雄狮之间的竞争也是默许的,因为它们无法判断基因的好坏,只能通过胜败才只能知道谁才是最优的配偶。
如果这么看来,实际上两条道路殊途同归,一夫一妻,虽然保证不了出生的数量,但是胜在后代存活率高。而开放式,虽然出生数量大,但夭折的多,而雄性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它们会不断进化,意味着整个种群雄性的质量在提高,加上雌性的谨慎策略,意味着后代的质量在提高。
这点从在种群中可以得到体现,雄狮子的体型通常比雌性更大,而且毛发更好、更漂亮,因为选择权在雌性手中,“僧多肉少”的局面使雌性没有那么大的进化压力。反观一夫一妻制,企鹅、大雁等动物,雌雄体型差异不大,一雄一雌企鹅站一起,你根本分辨不出来。
人与自然
一夫一妻制对于动物而言只是一种策略,人类则不同,高等智慧赋予了我们文明,产生了伦理与道德,一夫一妻制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与生存繁殖法则无关的约束。这种约束人类尚且不能严格遵守,更不要说给动物套上道德的枷锁,它们只是为了繁衍生息而已,比人类更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