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受害者信号:看起来善良的人,可能最擅长利用别人?

大家好,我是KY作者Cyte。

前几天,闺蜜找我吐槽,说她和男朋友又吵架了。

“前几个月,我男朋友公司来了个新同事V,说自己喜欢救助流浪猫,还说自己会定期去养老院做志愿服务。她说自己是在上一家公司被不善良的同事欺骗和利用,才丢了工作。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V在他们公司很受同事照顾。她一开口求助,很多事别人就帮她做了。

有时候我看我男朋友明明够累了,还要为了帮她而加班到很晚,就劝他别这么好心,问他看不出V一直在利用他们吗。我男朋友却说我太小心眼了,还说V是一个很好的人,只是刚进公司有困难,而且大家都在帮她。气得我不想理他了……”

听完闺蜜口中的这个V,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篇论文提到的“良性受害者信号(virtuous victim signal)”,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良性受害者信号”可以看作两种信号的组合。

简单来说,“良性受害者信号=卖惨+卖善良”。那么,什么样的人会卖这样的人设呢?

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Ekin Ok(2020)和同事研究发现,具有暗黑三角人格特质(即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变态)的人,会倾向于向周围不断散发“良性受害者信号”(virtuous victim signal),促使周围人使用自己的资源来帮助ta,以达成ta获取个人利益的目的。

在完结不久的韩剧《恶之花》中,有一段情节就很典型。剧中,男主需要以前迫害自己的证人出庭作证,替自己洗清冤屈。但在对方表示不愿作证的时候,男主却表示理解,还声称自己原谅了对方对自己做过的一切,之后就离开了。

当女主问起他为什么会这么说的时候,男主才说,这样说是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宽容和慈悲,从而良心发现,主动回头帮助他。结果不出男主所料,证人果然愿意出庭作证,男主成功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研究还发现,一个人散发“良性受害者信号”的频率越高,ta主动参与有道德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撒谎以获取奖金、夸大自己在团体中所受到的伤害,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看起来善良、无辜的人,看到ta们弱小无助就忍不住帮忙。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些人之所以经常表现出自己善良一面,其实是想要操纵别人,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所以,如果你感觉到一个人向你疯狂展示自己很惨但心地善良,那么你要小心,ta可能是故意在释放“良性受害者信号”,为的是让你对ta产生同情,从而获得你的帮助、为自己谋利。

研究认为,当受害者释放那些道德高尚的良性信号,会形成这三种效果,引诱你伸出援手:

假设,有三个患上同一种疾病的人,ta们都需要钱做手术,而以你的能力只能捐助其中一个人,A什么也没说,B说ta曾坐过牢,C说ta会定期做志愿服务。你更倾向于帮助谁呢?

你可能会更倾向于帮助C。相较于没有传递良性信号或缺乏良性信号的人,释放良性信号能够让别人相信ta是个好人,吸引别人主动将资源转移给ta,这种资源可能是物质上的,比如钱、工作、教育等等,或者是精神层面的,比如尊重、宽容、同情等等。

如果你在网上看到一则受害者讲述的亲身经历,当你决定是否要为ta声援之前,你可能会想知道ta说的是不是真的。研究发现,良性信号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的警觉和质疑。也就是说,ta展现出的善良、正直等良性信号会打消你的疑虑,让你相信ta说的就是事实。

正所谓“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如果一个好人遭遇不公、不幸,更可能激发出旁观者的惋惜和同情,从而引起人们做出行动,去补偿ta本不该受到的不正当对待。毕竟,在大多数人心中,好人比坏人更值得帮助。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更容易被利用?

研究表明,生动、具体的信息会减少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并且使人们对原本陌生的他人产生熟悉感,进而促进人们感受到,这些生动、具体的细节描述跟自己是有关的,从而做出更多的帮助行为。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巨细靡遗地向你袒露自己的信息,你可能就会“同情心泛滥”,而在你特别想要帮助ta的情况下,你也就更加容易被ta利用。

很多人都会觉得觉得善良的老好人容易被利用。实际上,人们说对了一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ordan Peterson指出,拥有高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高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的人在职场上最容易被剥削。

宜人性较高的人有较强的同理心,ta们会尽力去理解别人的难处,如果ta同时尽责性也很高,那么ta会说到做到。这样的人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因此不会推托别人的请求,一旦答应下来又会任劳任怨,尽力帮别人做好。

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真正善良的人的。为了不让真正的善良被亵渎,也为了避免自己被利用,我们需要识别出,哪些人是真正善良的,而哪些人只是在伪善地引诱、利用你。

南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Jesse Graham(2015)和他的同事致力于研究真正的善良和虚伪的善良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在一则研究中向受试者提出了三个简单的问题:

“你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

“你采取了什么行动?与这些价值观是一致的还是不一致的?”

“你最近采取了什么行动使自己感到内疚?”

结果发现,伪善的行为最常违反诚实和忠诚这两种价值观。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将真善与伪善的区别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同一性(Identity):看Ta是不是两面派    2.动机(Motivation):看Ta的“善”带有什么目的

3.创造力(Creativity):看Ta对“犯错”有什么借口

4.自恋(Narcissism):看Ta是利己还是利他

我们呼吁做人要善良,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容许自己被别人轻易利用。当善良失去真实、纯粹的本质而沦为了手段、工具,就是一种作恶。

References:

Graham, J., Meindl, P., Koleva, S., Iyer, R., & Johnson, K. M. (2015). When values and behavior conflict: Moral pluralism and intrapersonal moral hypocrisy.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9(3), 158-170.

Ok, E., Qian, Y., Strejcek, B., & Aquino, K. (2020). Signaling virtuous victimhood as indicators of dark triad personaliti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