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东北虎,怎样才会源源不断往我国这边跑?

人们已经能明显感受到我国的东北虎增多了,从这些年的目击事件就能够看出。2020年4月份,黑龙江鹤岗市太平沟自然保护区发现4只东北虎踪迹,10月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拍到了多只在中俄边境“穿梭”的东北虎。

时间更早一些的,如2019年3月,萝北县太平沟乡一农户家的狗被东北虎给咬死了,10月份汪清县太平村附近又有一只狗被东北虎咬死;2016年,2015年以及2012年,都记录下了东北虎捕食家犬的事件。

虎是我国极其珍贵的野生动物,数量十分稀少,可以用罕见来形容。随着我国对生态保护工作逐渐取得成效以来,东北虎的数量确实是增多了,但受限于基数太小,老虎繁殖能力太低等因素,即便在大力保护的前提下,我国的野生虎增长起来速度仍十分缓慢。

2019年世界老虎日的时候,公布了我国野生东北虎只有27只。而另一方面,在俄罗斯境内的东北虎,则高达600只左右。

因此要想快速恢复我国野生东北虎的种群,除了需要进行保护及野化工作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将俄罗斯远东地区逐渐趋于饱和的东北虎引过来。

“它”指的是什么?

题目里的“它”,指的就是生态廊道。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生态廊道简单理解为“一条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长植被带,动物们可以在里面自由穿梭而不受人类影响”。

从功能和结构上来看,生态廊道可以分成两大类:天然廊道和人工廊道。

天然廊道就是自然不加人工修饰形成的,比如河川廊道,就是我国最主要的天然生态廊道之一。

而人工廊道则是因人类活动导致了野生动物的栖息被分割成数个斑块状、孤立的单元,为了弥补这一“伤害”而人为建造的,连接这些独立栖息地,使之重新成为整体的一些生态廊道,比如加拿大的班夫野生动物桥、深圳的大鹏新区排牙山-七娘山生态廊道等。

可能对于一些生物学得不是很好的朋友对这种概念会很模糊,通俗地讲我们可以将生态廊道当成是供野生动物使用的“走廊”。

受人类农业生产、经济建设等影响,大多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都已经被严重破坏。而栖息地除了丧失之外,更多的是被城市、道路、房屋、农业设施等分割成一些零零散散,呈斑块状的小型生境。

同样的,原本栖息地里面的动物也随栖息被分割成数群,它们之间就像生活在一个个孤岛上面一样,相互之间无法交流。

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动物种群之间得不到交流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近亲繁殖、种群衰退等等。

而生态廊道的出现则能够很好地弥补这项缺失,使原本孤立的栖息地重新被连接起来,动物种群之间又能够产生交流,这对于物种多样性、动物基因多样性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当然,生态廊道的重要性还不止这些,我们都知道,一个生态系统越复杂,那么它的稳定性就更高。而生态廊道能够很好地将多个不同类型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生态系统,这对于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极为有利。

“东北虎”比“西伯利亚虎”更恰当

东北虎,也叫阿穆尔虎,国际上又叫西伯利亚虎,当然还有一些小众的称呼,比如乌苏里虎、满洲虎、朝鲜虎、远东虎等等,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口中的称呼罢了。

同一种动物有这么多称呼,但是你知道吗?相对于它的学名“西伯利亚虎”来说,“东北虎”这个称呼更为恰当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一切都要从东北虎的“前世今生”说起。

从历史上看,1858年之前,清朝还未将外东北大部分地区割让给俄国,彼时东北虎与华南虎一样,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老虎。它分布在长白山、大小兴安岭等山脊及周边辐射地带,即整个东北部地区,国人称之为东北虎或者满洲虎。

而自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之后,外东北60多万土地被沙俄占据,东北虎自此就不属于我国独有了。

从当今分布上看,“西伯利亚虎”这个名字看起来就像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都有分布似的,给人一种很大的误导性。但是实际上东北虎在西伯利亚的分布范围十分有限,仅分布于远东一隅。

在俄罗斯主要分布在滨海边疆区,在我国也仅存于黑龙江、吉林等一些交界处,而更为广袤严寒的西伯利亚内陆地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时代,都没有一只老虎分布,所以西方人口中“西伯利亚虎”这个名字,其实一点都不恰当。

生态廊道有什么作用?

了解了东北虎的“前世今生”之后,我们再回到生态廊道这个话题上来。生态廊道之所以对生物来说那么重要,主要是因为它有三个重要的作用,分别是:扩大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以及减少或者减缓动物近亲繁殖现象。

在野生动物栖息地普遍减少的前提下,生态廊道作为一条狭长的植被带,本质上也是一块栖息地。既然是一块栖息地,就能够供野生动物们在上面生存、繁衍。

比如一些天然的生态廊道,里面含有河流、湿地、森林等众多不同类型的环境,俨然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生物圈,这对于动物来说,就是十分宜居的场所。

比如欧洲柏林墙推倒之后,人们没有在旧址上重建,而是将其还给了大自然,如今已经成了欧洲最著名的生态廊道之一,它连通着北欧与地中海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一些鸟类及濒危动物最重要的栖身之所。

生态廊道对物种多样性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自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物种消失的速度比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快得多。人类无节制狩猎、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对野生动植物的破坏是极大的,严重影响了自然生物的多样性。

虽然后来随着人类环保意识觉醒,动植物保护意识提高,但是动物栖息被破坏,分散化严重的局面已经形成,想要修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生态廊道的出现,使得原本孤立的生态系统得以连接,为幼兽散布、物种扩散、重新回归提供了条件。

比如“猫盟”的“带豹回家”项目想要做的,就是将山西、河北连接北京的生态廊道修复,从而实现野生金钱豹从山西、河北等地重新回归北京。

对于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来说,在普遍大力保护的前提下,偷猎盗猎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威胁因素了,更大的问题来源于自身,近亲繁殖是一个不可避免,而且危害较大的问题。

比如印度的亚洲狮,虽然数量已经从当初的13只恢复到了600多只,但其根本问题仍没有解决,这些狮子都是当初13只的后代,基因多样性较低,如果在未来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之前所作的努力有可能全都白费。

当然,像亚洲狮这样的只是个例,更多野生动物之所以会出现近亲繁殖现象主要是因为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各种群之间无法交流,那么有限的栖息地里面有限的个体之间就会进行交配,从而导致基因多样性差。

而生态廊道的出现,使得多个孤立的栖息地之间重新连接了起来,种群之间又能够自由交流,幼兽散布的距离就能足够远,进而近亲繁殖现象便能大大降低。

修复生态廊道,虎啸山林指日可待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所拥有的东北虎数量远比俄国多,但是自50年代之后,我国对东北虎的捕杀力度加大,导致大量东北虎消失,加上一些跑去了俄国,所以自此以后,我国的野生东北虎数量就远不如俄国了。

其实纵观东北虎的整个历史变迁,一共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部分,俄国大肆捕杀老虎,此时俄国的东北虎大量迁徙至中国。

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下半部分,我国开始大肆捕杀东北虎,这些老虎则只好又跑到俄国,俄国的老虎之所以能够在30年代时只有20-30只的状态下,短时间内能上升这么快,很大一部分是我国的这些虎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补充。

2019年1月份,红外相机拍到了俄国一只母东北虎带着三只幼崽辗转进入我国境内,这件事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其实母虎,尤其是带崽的母虎到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老虎是森林生态系统下的旗舰物种,对栖息地的大小、林中的猎物水平等要求很高,它们的到来,无疑是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肯定。

而在老虎的生存习性里面,雄兽长大后会远离母虎居,雌兽则在母虎附近建立栖息地。

换句话说如果过来的是雄虎,那么它极有可能就是“过境虎”,来“一日游”的,而到来的是母虎及幼崽,则基本上就是物种迁徙了。

对于目前东北虎的生存状态来说,一方面是俄国滨海边疆区的东北虎密度不断增大,逐渐趋于环境容纳度的饱和,而更为广袤的西伯利亚内陆地区,显然不适合它们生长。

另一方面是我国野生东北虎数量极其稀少,但由于这些年的生态建设,栖息地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了,比如在东北虎的保护区里,第一批投放的梅花鹿等物种已经很好地野化并繁衍开来,形成种群,接纳更多的老虎已不成问题。

加上我国广袤的林海雪原,原本就是东北虎的老家,无论从气候还是其他方面,都无比适合它们生存,一旦连接中俄的生态廊道修复完善,俄罗斯的东北虎将会源源不断地往我国这边跑。

而2019年1月份那次母虎的到来,就是一个信号,表明东北虎正在经历着第三阶段:从俄罗斯往中国这边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