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两极分化的《金刚川》,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几十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役,打出了中国人的硬气,为我们赢得了和平建设祖国的局面。

那场战争,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一连串烈士的名字,一直被我们反复提起!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时刻铭记历史的民族。

所以以这场战役为背景的《金刚川》刚上映便引起世人的关注,不仅票房成绩喜人,而且迅速登上热搜排行榜,成为军事爱好者们争论的话题。

《金刚川》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截取的金城战役,意义重大且惨烈非常。

01

金城战役与金刚川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所爆发的一场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

本来当时朝鲜停战谈判各项议程已全部达成协议,双方于6月中旬重新校订军事分界线的工作基本完成,谈判双方即将签订停战协定。

但韩国的李承晚不甘心失败,竟然强行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余名(含志愿军被俘人员50名),并且宣称韩国准备单方面继续打下去,企图破坏停战的实现。

为了阻止韩国方面对停战协定的破坏,我志愿军在请示过党中央之后,果断决定对韩国发动一次惩罚战斗,以确保停战协定的顺利执行。

由于当时中韩两军沿金刚川两岸相互对峙,故而这场战役成功的关键,便在于能否确保金刚川上的桥梁畅通无阻。

因为当时的金刚川上仅有有一座大桥和一座人行桥,部队后勤物资必须经过这里运抵前线。

反之,如果没有了桥,就等于切断了前线部队的生命线,可以说两座桥梁的得失是整场战役的焦点所在。

于是两军之间,便有了围绕桥梁的拉锯战。

一方不惜余力地调集一切空中力量试图破坏桥梁,而另一方则不甘示弱地调动高炮部队与工程兵来确保桥梁的畅通无阻。

自战斗打响以来,联军飞机不仅昼夜不停地轰炸金刚川上建设好和建设中的桥梁,甚至为了增加志愿军获得建设材料的难度,连金刚川沿岸的树林都遭到了大规模轰炸。

而我志愿军战士面对敌人日夜不停的炮火打击,将木排披上伪装,通过水路运到桥点。

经过7天7夜的奋战,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桥。

然而次日下午4时左右,四架"黑寡妇"呼啸而来,火力直指这座“生命之桥”。

“黑寡妇”离去后,七孔桥被炸掉了五孔,同时敌人开始正向我军前沿883.7高地反扑。

但联军飞机刚一离开,我志愿军战士立即开始了第二次架桥。

尽管周围爆炸不断,全连官兵们不计生死,拼命架桥,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

敌人当然不会放任我军架桥,就这样,修了炸、炸了修,我志愿军战士们先后7次在金刚川上修复这座长37米长的桥。

据统计,为了炸毁这桥,敌军总共投放炸弹1000枚左右,炮弹超过2500枚,投入的火力不可谓不猛,但最终胜利是属于志愿军的。

在联军放弃对金刚川桥梁的袭击之后不久,金城战役便宣告结束,此役历时15天。

志愿军第20兵团及第9兵团第24军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正面宽达25千米的坚固阵地,向南扩展阵地160多平方千米,拉直了金城以南地区战线。

重创南朝鲜军4个师,毙伤俘敌5.3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可以说,没有志愿军战士们为守卫金刚川桥梁的奋战,金城战役的胜利便是不可想象的。

而本片的导演选择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作为电影的题材,其眼光不可谓不独到,然而,其亮点也仅限于此。

尽管其初衷是要彰显我志愿军将士的爱国热情与大无畏精神,但是其所拍出的这部电影却有着太多不尽人意之处。

02

历史与现实的差距

在历史中志愿军修建金刚川大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汽车和炮车通行,是为了快速运送弹药物资支援前线,所以这座桥梁必须坚固、平整,自然这座大桥就不可能是一群人泡在水里搭出来的。

虽然美军确实反复轰炸,志愿军反复抢修,桥梁也的确一度被炸断,但绝对不是如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样,完全靠人肉去填,

真实的情况是我志愿军战争因地制宜,发挥了惊人的技术水平,才能在联军轰炸的短暂间隙迅速地修好桥梁。

电影里那座歪歪扭扭、脆弱得不堪一击的人梯浮桥,以及完全靠填人头来修建桥梁的刻画,不能不说是对志愿军工程技术、聪明才智的侮辱。

要知道,金城战役已经是朝鲜战争中最后一场战役。

如果说入朝初期的志愿军还有若干不成熟之处的话,经过与强大的联合国军血战三年,并且接受了来自苏联的大量技术与装备援助,志愿军可是装备精良、素质过硬的百战劲旅。

基层指战员与士兵各个都是智勇双全。

比如过河,他们根本不会造一座桥摆在那里给美军炸,而是造好桥基础,白天撤掉桥板,晚上铺上去再渡河;

甚至另外造一条“水下桥”,在水面下几十公分的地方,用青石条铺一座桥,连汽车都能开过去;

还能用美军飞机丢下的副油箱,做成快速滑行索道吊斗,时时刻刻都能让单兵渡河。

哪里会像电影里拍的那样,一个师上万人挤在岸边,就靠一条随时被炸断的小木桥过河?

志愿军战争绝不是他们想象中那样只会逞匹夫之勇,那座桥也不是他们想象中那样弱不禁风。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绝不是无知无识的战争机器,不是不动脑子的莽夫,某些人对他们一无所知,太小看了“世界第一轻步兵”的组织度、战术水平和主观能动性。

某些人由于对战争极其无知,不仅在不经意间贬低了我们可爱的志愿军战士,而且也严重低估了志愿军所面临的敌人的冷酷无情。

在影片中,由于被志愿军不畏牺牲的精神所震撼,美军飞行员放弃了对桥梁的轰炸。

先不谈这里美军飞行员会不会因为个人的感动而拿关系整场战役的战斗当儿戏,即便是在美军的回忆中,也绝找不到类似的记载。

在美军的回忆中,,他并不害怕志愿军的牺牲和悲壮,他们并不会因为志愿军奋不顾身而手软。

他们害怕的是志愿军的强大,他们害怕在黑夜里,志愿军悄无声息地潜伏前进到他们阵地附近,所发起的一次又一次夜袭;

他们所害怕的是,在夜色的掩护之下,志愿军悄无声息的迂回到他们的必经之路上,为其设下天罗地网;

他们害怕志愿军胆大心细,强行军迂回穿插,忽然出现在他们身后,断掉他们后路。

换句话说,志愿军靠堆人头绝不会让美军感动,美军杀到手软也不会主动放下屠刀。

一句话,美军知道疼了,志愿军优秀的军事智慧和过硬的军事素养,打疼了他们!

03

正视《金刚川》的差距

当然,导演和编剧的想法其实并非难以理解。

他们也许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在刻画战争的残酷,同时来刻画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但是,或许是受到好莱坞大片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加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他们对于战争的认知极其匮乏,结果是弄出了这么一部画虎不成反类猫的战争大片,或者说好莱坞爆米花式的战争大片。

这些新生代的电影人或许并不懂得一个道理,历史无需伪装,只需要真实的呈现即可。

老一辈的电影人真实本着这样的认识才拍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大决战》、《高山下的花环》等经典战争影片。

显而易见的是,现在的电影人,虽然在拍摄技术上要比过去进步不少,但是在对艺术的认知上,和过去的老一辈电影人相比,依旧有着不少的距离。